重庆1938—1946:老舍的文化分水岭
被引量:3
出处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2-75,共4页
Theory and Criticism of Literature and Art
参考文献3
-
1孔庆东.老舍与国民精神[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2(5):62-70. 被引量:16
-
2国家教委高教司组编,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
3甘海岚.老舍年谱[M]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共引文献15
-
1蒋进国.老舍在《猫城记》中的“灰色”呼喊[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21(2):62-64.
-
2张娴.老舍文学创作启蒙思想辩证[J].求索,2012(2):199-201. 被引量:2
-
3杨英伟.论老舍的家国观念[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87-90.
-
4田淑玲.探析老舍作品的叙事特色和语言风格[J].新丝路(下旬),2015(17):86-87. 被引量:3
-
5欧阳群英.老舍《四世同堂》的雅俗共赏[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4):43-45. 被引量:2
-
6李凯云.《四世同堂》中常二爷形象的审美探究[J].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6(11):124-125. 被引量:3
-
7郝瑞娟.试论《猫城记》中的文化批判主题[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4(5):40-45.
-
8宫旭.老舍作品史料价值探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8(3):94-100.
-
9马佳骥.浅析《四世同堂》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其文化内涵[J].神州,2016,0(27):2-2.
-
10李想.论《骆驼祥子》中老舍的市民立场[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6):117-121.
同被引文献150
-
1汤景泰,汤伟丽.《四世同堂》: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J].德州学院学报,2004,20(3):46-50. 被引量:2
-
2石兴泽,翟兴娥.从翻译到创作——从一个特殊视角看老舍短篇小说艺术的发展[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1,17(1):13-15. 被引量:1
-
3陈涛.老舍文学作品的创作特色研究[J].作家,2012(22):26-27. 被引量:1
-
4陈红旗.都市体验、革命叙事与老舍的文化选择[J].民族文学研究,2012,30(6):28-34. 被引量:2
-
5张曼,李永宁.老舍作品在美国的译介与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9(2):98-106. 被引量:17
-
6关纪新.满族伦理观念赋予老舍作品的精神烙印[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4(5):114-120. 被引量:5
-
7范亦毫.论《月牙儿》及其在老舍创作史中的地位[J].文学评论,1984(4):45-53. 被引量:11
-
8樊骏.老舍的“寻找”[J].文史哲,1987(4):3-15. 被引量:3
-
9吴小美.市民社会灰色人物的灰色悲剧——评老舍的长篇小说《离婚》[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12(1):75-82. 被引量:4
-
10牟国胜.论老舍创作的大众化道路[J].文史哲,1982(4):21-28. 被引量:1
-
1孙宝礼.七绝 纪念卢沟桥事变66周年——献给为抗日战争捐躯的将士[J].黄埔,2003(4):48-48.
-
2晨崧.忆记卢沟桥事变[J].中华诗词,2015,0(6):10-10.
-
3方军.抗战——我笔下永远的题材[J].新天地,2005,0(9):4-4.
-
4陈可富.渔家傲·“卢沟桥事变”感怀[J].诗词月刊,2015(11):20-20.
-
5侯发亮.历史的脚印[J].躬耕,2015,0(8):43-43.
-
6卢沟桥事变[J].诗词月刊,2015(1):57-57.
-
7蔡红柳.满江红·为卢沟桥事变七十六周年作[J].中华诗词,2014(2):30-30.
-
8林伟.伟大的壮举:抗战大西迁——读徐志明先生的长篇小说《大西迁1937》[J].文学港,2015,0(12):140-143.
-
9孙景瑞.诗二首[J].中华魂,2012(13):64-64.
-
10罗根秀,艾艳红.历史,不容忘却[J].长沙医学院学报,2015(3):58-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