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中国现当代小说中“大众语言”的兴衰及影响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运用大众的语言进行文学创作,曾经是二十世纪左翼文学鲜明的理论主张并为此进行了长期的、大量的文学实践。左翼文学的性质决定了它必然提倡文学大众化,而文学大众化的第一个问题便是语言大众化。左翼文学的性质也决定了大众语言不仅是传达工具,而是思想精神本身,大众语言对左翼文学来说是本体性的问题。
作者
王庆
机构地区
华中科技大学
出处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88-93,共6页
关键词
大众语言
当代小说
文学大众化
左翼文学
中国
文学创作
理论主张
文学实践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0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35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3
1
陈晓明.
遗忘与召回:现代传统与当代作家[J]
.当代作家评论,2007(6):4-26.
被引量:8
2
李锐,王尧.
本土中国与当代汉语写作[J]
.当代作家评论,2002(2):16-29.
被引量:29
3
孙文宪.话语分析:文学言说中的文化选择——语言批评方法论之一[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06).
二级参考文献
10
1
张梦阳.
阿Q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典型问题[J]
.文学评论,2000(3):43-51.
被引量:24
2
余华,杨绍斌.
“我只要写作,就是回家”[J]
.当代作家评论,1999(1):4-13.
被引量:148
3
李劼.
论中国当代新潮小说的语言结构[J]
.文学评论,1988(5):110-118.
被引量:40
4
吕芳.
一种中国的现实:阅读余华[J]
.文学评论,1996(6):99-109.
被引量:21
5
陈晓明.
挪用、反抗与重构——当代文学与消费社会的审美关联[J]
.文艺研究,2002(3):4-16.
被引量:19
6
余华.
我的文学道路——在苏州大学“小说家讲坛”上的讲演[J]
.当代作家评论,2002(4):4-19.
被引量:43
7
陈晓明.
无根的苦难:超越非历史化的困境[J]
.文学评论,2001(5):72-79.
被引量:49
8
陈晓明.
“人民性”与美学的脱身术——对当前小说艺术倾向的分析[J]
.文学评论,2005(2):112-120.
被引量:92
9
耿传明.
试论余华小说中的后人道主义倾向及其对鲁迅启蒙话语的解构[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3):79-92.
被引量:22
10
高秀芹.
都市的迁徙——张爱玲与王安忆小说中的都市时空比较[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0(1):73-82.
被引量:17
共引文献
35
1
房伟.
“反思”的逆向与“根”的再造——李锐与20世纪90年代文学[J]
.天津社会科学,2021(1):128-134.
被引量:4
2
邵燕君.
“以自己的生命之灯照亮形式的大门”——《万里无云》的形式实践[J]
.南方文坛,2007(3):49-54.
被引量:1
3
徐阿兵.
在集体记忆与个体想象之间——关于“新时期文学”与政治苦难[J]
.粤海风,2009(6):3-7.
4
文贵良.
文学汉语:想像与实践[J]
.华文文学,2005(5):56-61.
被引量:2
5
李娜.
谈李锐小说对语言的自觉追求[J]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5(2):20-22.
6
李锐,邵燕君.
用方块字深刻地表达自己——李锐访谈[J]
.上海文学,2011(10):91-97.
被引量:5
7
何言宏.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语言资源问题[J]
.人文杂志,2004(4):109-114.
被引量:6
8
崔新梅.
“全球化”陷阱与21世纪中国文学发展[J]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0(2):50-53.
被引量:2
9
董正宇,孙叶林.
民间话语资源的采撷与运用——论文学方言、方言文学以及当下“方言写作”[J]
.湖南社会科学,2005(4):124-128.
被引量:8
10
唐海东.
用方块字深刻地表达自己——李锐小说的叙事探索[J]
.小说评论,2005(4):36-39.
被引量:2
1
张志爱.
曹雪芹的语言艺术——《林黛玉进贾府》语言试析[J]
.科教文汇,2014(26):78-78.
2
颜艳妮.
20世纪法国诗歌的启示[J]
.芒种,2012(15):150-151.
3
舒晓丹.
谈《呼兰河传》的语言特色[J]
.文艺评论,1988(4):88-90.
4
鲁羊,汪政.
关于“文人语言”的通信[J]
.文学自由谈,1992(3):66-69.
5
刘盛仪.
魁北克戏剧浅析[J]
.外国语文,1994,19(3):82-88.
6
潘承玉.
两宋时期新小说观念的觉醒[J]
.晋阳学刊,1997(5):84-88.
7
冯淑珍.
池莉热探因[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22(2):23-26.
8
智效民.
沈从文与杨振声[J]
.书屋,1998(1):19-21.
9
鲁培康.
论现代诗的审美误区[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6(6):75-77.
10
丁芒.
评聂索诗兼论诗歌的平民精神[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1999,15(1):51-54.
小说评论
2008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