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浅论隐性课程的错位及背后隐藏的平衡性原则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隐性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他具有弥散性和普遍性、潜隐性和持久性、双重影响性、学术性和非学术性高度统一的特点。由于受到各方面不利条件的制约,形成了隐性课程与教育预期的学校教育相脱节,由此产生了错位,这种错位具体表现在教科书中、教学活动中和学校文化中。以社会学的视角来探讨和分析隐性课程背后所隐藏的"平衡性原则",从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校园文化的维度来对教科书中、教学活动中、校园文化中隐性课程的错位重新诠释和定位,以期便隐性课程的教学与学校教学的衔接更加顺畅。
作者 黄珊珊
出处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8年第6期16-19,共4页 Modern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科)2006年度国家一般课题(BHA060034)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5

  • 1L. Kohlberg. The Moral Atmosphere of the School. Collect Papers on Moral Development and Moral Education [ 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 2Assor, A. &Gorden, D. The Implicit Learning Theory of Hidden Curriculum Research.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J]. 1987,19(4).
  • 3傅建明.“隐性课程”辨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0,20(8):55-59. 被引量:101
  • 4丹尼斯·莱 吴棠 译.课程的两大类理论.外国教育资料,1995,(4):47-47.
  • 5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编译.文明与文化[M].北京:求是出版社,1982:135.

二级参考文献3

共引文献10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