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单音节语素+于”结构的词法化研究
被引量: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单音节语素+于”结构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形式,但此形式又有其特殊性。它是句法结构词法化的结果,它的演变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去除句法特征、短语特征而提高词化程度的过程;它实际是一个词化链条,不同的词处于链条的不同位置,词化程度有高低之分。
作者
高苗红
机构地区
河北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08年第7期37-38,共2页
Modern Chinese
关键词
“单音节语素+于”
词法化
成因
词化程度
分类号
H146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67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150
同被引文献
106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174
参考文献
3
1
陈宝勤.
试论汉语语位构造双音词[J]
.语文研究,2004(1):18-22.
被引量:7
2
吴为善.
双音化、语法化和韵律词的再分析[J]
.汉语学习,2003(2):8-14.
被引量:71
3
马清华.
词汇语法化的动因[J]
.汉语学习,2003(2):15-20.
被引量:77
二级参考文献
67
1
沈家煊.
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
.当代语言学,1998(3):41-46.
被引量:499
2
胡明扬.
说“词语”[J]
.语言文字应用,1999(3):3-9.
被引量:24
3
钟兆华.
语气助词“呀”的形成及其历史渊源[J]
.中国语文,1997(5):367-372.
被引量:13
4
刘坚,曹广顺,吴福祥.
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J]
.中国语文,1995(3):161-169.
被引量:548
5
孙朝奋.
《虚化论》评介[J]
.当代语言学,1994(4):19-25.
被引量:124
6
沈家煊.
“语法化”研究综观[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26(4):17-24.
被引量:1157
7
冯胜利.
论汉语的“韵律词”[J]
.中国社会科学,1996(1):161-176.
被引量:259
8
马清华.
语义共振:突变式吸收的意义条件[J]
.汉语学习,2004(5):15-19.
被引量:7
9
邵宜.
近代汉语介词“望”的形成及与“往”之比较[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5):91-95.
被引量:5
10
马清华.
并列连词的语法化轨迹及其普遍性[J]
.民族语文,2003(1):24-33.
被引量:25
共引文献
150
1
郑登元,王沁岚.
“挺”“贼”“蛮”语法化的异同及其虚化程度预测[J]
.汉字文化,2023(14):153-155.
2
王亚敏,黄晓光.
“死X”结构中“死”的语法化[J]
.国际汉语学报,2019,0(1):77-86.
3
岳凤娇.
莱芜方言中“来”的语气词用法[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2(2):120-121.
4
马清华.
语义共振:突变式吸收的意义条件[J]
.汉语学习,2004(5):15-19.
被引量:7
5
邵宜.
近代汉语介词“望”的形成及与“往”之比较[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5):91-95.
被引量:5
6
唐黎明.
浅谈凉山彝语的语法化现象[J]
.民族语文,2005(1):45-49.
被引量:8
7
张悦.
汉语词汇复音化对汉语发展的影响[J]
.广西社会科学,2005(6):169-171.
被引量:5
8
连佳.
语法化影响下的词尾“然”的构词形式[J]
.株洲工学院学报,2005,19(5):48-50.
被引量:5
9
李洪民.
动介融合构词的动因初探——以“加以”类形式动词为例[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0(10):29-31.
被引量:1
10
徐静,杨锡彭.
汉语节律研究综述[J]
.南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3):80-83.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106
1
石毓智.
论汉语的构词法与句法之关系[J]
.汉语学报,2004(1):33-39.
被引量:10
2
沈家煊.
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
.当代语言学,1998(3):41-46.
被引量:499
3
胡明扬.
说“词语”[J]
.语言文字应用,1999(3):3-9.
被引量:24
4
王立.
从“单音动词+单音名词”结构的拼写看正词法规则的客观依据[J]
.语言文字应用,1998(1):21-26.
被引量:9
5
钟兆华.
语气助词“呀”的形成及其历史渊源[J]
.中国语文,1997(5):367-372.
被引量:13
6
郭锡良.
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J]
.中国语文,1997(2):131-138.
被引量:144
7
翰承.
汉语句法与词法的错综现象[J]
.汉语学习,1993(6):8-11.
被引量:1
8
戴昭铭.
现代汉语合成词的内部结构与外部功能的关系[J]
.语文研究,1988(3):21-28.
被引量:21
9
李行健.
汉语构词法研究中的一个问题——关于“养病”“救火”“打抱不平”等词语的结构[J]
.语文研究,1982(2):61-68.
被引量:23
10
刘坚,曹广顺,吴福祥.
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J]
.中国语文,1995(3):161-169.
被引量:548
引证文献
5
1
李雨桑.
“A单+于”的性质特征及其演化历程与动因[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31(11):69-75.
2
施春宏.
汉语词法和句法的结构异同及相关词法化、词汇化问题[J]
.世界汉语教学,2017,31(2):147-170.
被引量:29
3
饶琪,李慧.
制约“X_(单)+于”词汇化的公众词感及相关因素[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60(3):115-125.
4
吴为善.
双音化、语法化和韵律词的再分析[J]
.汉语学习,2003(2):8-14.
被引量:71
5
马清华.
词汇语法化的动因[J]
.汉语学习,2003(2):15-20.
被引量:77
二级引证文献
174
1
张赪.
词法模式“转V”的形成与发展[J]
.历史语言学研究,2023(1):204-220.
2
郑登元,王沁岚.
“挺”“贼”“蛮”语法化的异同及其虚化程度预测[J]
.汉字文化,2023(14):153-155.
3
匡鹏飞,高逢亮.
论“展开”和“开展”[J]
.汉语学报,2020,0(1):43-50.
被引量:1
4
王亚敏,黄晓光.
“死X”结构中“死”的语法化[J]
.国际汉语学报,2019,0(1):77-86.
5
岳凤娇.
莱芜方言中“来”的语气词用法[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2(2):120-121.
6
马清华.
语义共振:突变式吸收的意义条件[J]
.汉语学习,2004(5):15-19.
被引量:7
7
邵宜.
近代汉语介词“望”的形成及与“往”之比较[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5):91-95.
被引量:5
8
唐黎明.
浅谈凉山彝语的语法化现象[J]
.民族语文,2005(1):45-49.
被引量:8
9
张悦.
汉语词汇复音化对汉语发展的影响[J]
.广西社会科学,2005(6):169-171.
被引量:5
10
连佳.
语法化影响下的词尾“然”的构词形式[J]
.株洲工学院学报,2005,19(5):48-50.
被引量:5
1
唐建.
略谈单音节语素在构词中的变异[J]
.河池师专学报,1992,12(2):67-70.
2
张向荣.
汉语初级阶段的词汇教学策略——基于语素教学的角度[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20(1):102-105.
被引量:5
3
刘缙.
写简·识繁·书同文字[J]
.汉字文化,1989(Z1):18-19.
4
金文静.
两种“单音节语素+重叠式”构词的比较[J]
.青年文学家,2009,0(3X):176-177.
被引量:1
5
张玉金.
论汉字长寿的成因[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9(4):38-41.
被引量:1
6
龚嘉镇.
关于新时期汉字规范问题的思考[J]
.中国语文,2005(6):540-544.
被引量:8
7
张瑞萍.
“X男/女”词族探微[J]
.长春大学学报,2011,21(7):30-33.
被引量:5
8
王周炎,卿雪华.
语素教学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基础[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4,2(5):39-42.
被引量:36
9
韩丽丽.
现代汉语反义复合词的产生及其发展[J]
.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07(10):121-122.
被引量:1
10
蔡长虹.
当代汉语词汇的单音节化现象考察[J]
.汉语学报,2007(1):89-92.
被引量:4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08年 第7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