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卡力岗是一座大山的名字,它隆起于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的南面,横亘于黄河北岸,以绵延百里之长、海拔三千四五百米之高而雄踞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界处,是青海省典型的干旱山区,生存环境的恶劣与宁夏的西海固不分上下。走在卡力岗山上,路像捉迷藏似的,领着人和车,一会儿来到山的阳面,一会儿又躲在山的阴面,缠缠绕绕,时隐时显,颠来荡去,折腾得行人没有半点脾气。走在这样的路上,人就会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就会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据说,有个流浪的外地人,冷不防上了卡力岗山,走了三天,也走不到边界,于是就向当地人发问:卡力岗大,还是青海大?这当然是笑话,但借此我们可以想象,卡力岗足以吞噬一个人仅有的一点体力和活力。土地需要雨水时,天空总是铁青着脸,不挂一丝云彩。当川道里的麦子长得过膝茁壮成长时,这里的麦苗羞羞答答地躲在土坷垃底下。每到秋天,当庄稼需要阳光之际,烟色的云雾裹住山头,不下上十天半月雨就没有要晴的意思。然而,任谁也想不到的是,就是这么个贫穷的、地理上几乎是与世隔绝了的大山,却记录下了青海省3万多回族人的历史,她"化石"样的存在,让外界对它始终充满了遐想和向往。那么这一切到底是怎样的呢?带着一连串问题,相约了人民日报驻青海记者王凯,我们踏上了采访的道路。
出处
《中国民族》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51-55,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