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社会秩序类型探析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对社会秩序的类型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揭示社会秩序的本质。从不同的视角和标准出发,可以对社会秩序作不同的类型划分。区分等级秩序和平等秩序、单极秩序和多极秩序、自发秩序和人为秩序等几种有重要意义的社会秩序类型,有助于从社会哲学的层面上理解社会秩序的本质。
作者
高峰
机构地区
北京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出处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2-16,共5页
Inner Mongolia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社会秩序
理想类型
等级秩序与平等秩序
单极秩序与多极秩序
自发秩序与人为秩序
分类号
K02 [历史地理—历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5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182
同被引文献
22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5
1
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
贾高建.
市场经济与法治国家:内在联系的逻辑分析[J]
.新视野,2006(2):26-29.
被引量:2
3
贾高建.
市场经济与政治秩序[J]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2,6(2):4-9.
被引量:6
4
塞缪尔·亨廷顿 周琪 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5
弗朗西斯·福山.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二级参考文献
5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6,777,426,489.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10-513,258,244.
3
.列宁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2-203.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5
列宁全集:第28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63.
共引文献
182
1
赵凯.
演化经济学的结构-过程分析法及其启示[J]
.学术研究,2005(2):44-48.
被引量:11
2
侯仕福,杨久华.
试论江泽民新共处观[J]
.柳州师专学报,2005,20(2):78-80.
3
李晔,苗青.
从“四端”说看伦理学的基础与方法[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3):38-41.
被引量:2
4
徐赛虎.
教育社会学的方法论特征[J]
.柳州师专学报,2005,20(3):130-133.
5
李庆霞.
论文化冲突的地位与作用[J]
.学术交流,2005(9):6-9.
被引量:9
6
陆锃.
诚信建设:构筑政治文明的道德基石[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3):17-21.
被引量:1
7
丁建军.
论诚信缺失及机制创新[J]
.湖北社会科学,2005(11):121-123.
8
黄明理,颜长青,余小江.
论未成年人道德信仰的培育[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6(6):40-43.
被引量:1
9
成键.
俄罗斯天然气外交浅析[J]
.俄罗斯研究,2006(1):25-29.
被引量:9
10
彭定光.
和谐社会建构的制度伦理基础[J]
.江西社会科学,2006,26(4):41-46.
被引量:8
同被引文献
22
1
郑也夫.
信任与社会秩序[J]
.学术界,2001(4):30-40.
被引量:63
2
张康之.
有关信任话题的几点新思考[J]
.学术研究,2006(1):68-72.
被引量:27
3
王威海.
由“社会团结”看“和谐社会”——一种关于“和谐社会”的社会学解读[J]
.学习与实践,2006(10):95-99.
被引量:6
4
马九福.
中西政治信任比较与借鉴[J]
.江汉论坛,2007(6):72-75.
被引量:11
5
任亮.
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失范行为——基于社会共享价值观的分析[J]
.理论学刊,2007(7):59-62.
被引量:7
6
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渠东.上海:三联书店,2000.
7
埃米尔·迪尔凯姆.自杀论[M].冯韵文.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61.
8
罗豪才.建构和谐社会的公法视角.中国发展,2005,(01).
9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0
石国亮.道德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中国教育报,2005,(05).
引证文献
2
1
石海波.
从“失范”到“有序”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J]
.前沿,2011(15):136-139.
2
丁香桃.
政治秩序对社会信任的影响探讨[J]
.学习与实践,2012(2):57-62.
1
华君武的名片[J]
.书城,1996,0(1):9-9.
2
阿伦·I.古列维奇,新慰.
历史学家的双重责任[J]
.第欧根尼,1995(2):51-66.
被引量:2
3
刘志明.
开放是金[J]
.商业时代,2008(23):1-1.
4
贾高建.
关于社会发展的阶段定位问题[J]
.新视野,2002(6):19-21.
5
魏峰.
宋代社会的理想化分析——评韩明士《政治家与绅士》[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6(3):93-99.
被引量:2
6
杨蔚.
哲学家王守昌[J]
.同舟共进,1997(2):49-49.
7
吴钩.
宋代的“城管”与拆迁[J]
.读书文摘,2013,0(9):26-27.
8
王耀明,伍斌.
略说美国在当今国际格局中的地位[J]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7,24(4):47-49.
被引量:1
9
王杰文.
从“类型”到“类型的互文性”[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40(2):105-108.
被引量:3
10
刘天喜,梅良勇.
社会哲学研究对象和方法之我见[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4):11-14.
被引量:3
内蒙古社会科学
2008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