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30-33,共4页
Philosophical Research
参考文献6
-
1.《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M].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上卷.第122页.
-
2康德 邓晓芒译.《纯粹理性批判》[M].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71页.
-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5年..
-
4孙麾,2002年.《人文关怀与实践概念》,载《光明日报》12月26日.
-
5吴晓明.论马克思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7(5):7-14. 被引量:26
-
6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苗力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二级参考文献8
-
1F.费迪耶,丁耘.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J].世界哲学,2001(3):52-59. 被引量:496
-
2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
3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1987..
-
4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4、67、72、80页.
-
6卢卡奇 杜章智译.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
7.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3卷[M].上海:三联书店,1962..
-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共引文献751
-
1张倩.从“现实的人”到“人的现实”:主体向度对历史之谜的再解答[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4(1):33-39.
-
2孙利天,刘梅.内在与超越——内在意识形而上学的根本焦虑[J].社会科学,2006(12):160-165. 被引量:3
-
3庄仕文,李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3):15-17.
-
4王江燕.民主政治建设与公共权力监督[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1):11-14. 被引量:2
-
5戈钟庆.从哲学方法论的高度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4):42-45.
-
6周新城.经济学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J].经济经纬,2004,21(4):1-4.
-
7杨学功.“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观念[J].哲学研究,2003(2):8-10.
-
8王岩.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体主义重构[J].哲学研究,2003(3):10-14. 被引量:12
-
9陆剑杰.马克思哲学中人文关怀维度的“解蔽” 要靠对它的实践论的正确解读[J].哲学研究,2003(3):35-37. 被引量:5
-
10张玉存.中国古代“为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集体观之比较[J].理论学刊,2002(6):113-115.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230
-
1杨保军.当代中国新闻理论研究的“上升”与“下沉”[J].新闻大学,2021(1):1-10. 被引量:25
-
2刘钰,许亮,靳宇倡.大学实践教育的文献综述[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7(S1):45-48. 被引量:10
-
3陆剑杰.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范畴的总体性[J].党政干部学刊,2006(8):4-7. 被引量:2
-
4耿新建.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与实践活动的界限——与赵家祥教授商榷[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0(1):16-20. 被引量:2
-
5韩玉霞.马克思实践概念的由来[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8(1):139-147. 被引量:1
-
6胡大平.实践范畴的历史语境与历史唯物主义[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999,36(3):22-28. 被引量:2
-
7任平.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J].中国社会科学,1999(1):53-69. 被引量:93
-
8张一兵.实践:在何种意义上成为马克思科学方法论的基石——经济学视域中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J].学习与探索,1998(6):64-69. 被引量:25
-
9鲁洁.教育: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J].教育研究,1998,19(9):13-18. 被引量:302
-
10丁立群.交往、实践与人的全面发展[J].哲学研究,1992(7):10-15. 被引量:17
引证文献32
-
1王希琴.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概念研究综述[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5):81-83.
-
2李玲.改革三十年后马克思实践范畴研究探析[J].天府新论,2010(3):6-10.
-
3郭元祥.论实践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12,32(1):17-22. 被引量:76
-
4程荣.我对马克思实践观点的理解[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11,18(4):1-2.
-
5李双套.作为学术流派的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的存在[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2(4):8-12.
-
6李双套.当前我国学术界实践唯物主义研究概况[J].兰州学刊,2012(7):11-17.
-
7刘社欣,罗希明.论马克思的实践合理性[J].求实,2014(3):26-29. 被引量:3
-
8郭元祥.实践缺失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根本局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3):1-8. 被引量:31
-
9蒋晓东.马克思实践概念诠释的多重维度——新世纪我国马克思哲学实践概念研究述评[J].湖南社会科学,2014(6):28-32. 被引量:2
-
10李作清.马克思历史生成论研究——基于实践概念的视角[J].世纪桥,2014(11):41-43.
二级引证文献478
-
1卓伟琼,赵紫屏.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以深圳市光明区凤凰学校“好玩”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例[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2022(2):111-113. 被引量:1
-
2穆航,徐钰,祁占勇.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中职生数字素养的现状及优化策略[J].职业教育,2024(12):20-29.
-
3张丽.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J].新智慧,2019,0(25):133-134. 被引量:1
-
4涂凌波,边歌.建构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视野下广播电视学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3(1):19-37. 被引量:4
-
5丰燕美.知识教学与实践育人相融合的现状、意义及路径研究[J].新课程导学,2023(1):67-70. 被引量:1
-
6谭向前,匡卫兵.《县域乡村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教学体系研究》文献综述[J].新课程导学,2023(1):42-45.
-
7铁生兰,麻铭辉.依托红色场馆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现实基础和设计实践——基于馆校合作视野[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4(4):135-142.
-
8郝杏丽.小学信息科技学科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科教导刊,2023(13):125-128. 被引量:4
-
9李倩雯,向启凤.聚焦中职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项目式学习活动设计[J].内江科技,2023,44(3):20-22.
-
10王迎春,王霞,郭新伟.革命传统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程的实践路径[J].课程教学研究,2022(7):14-17. 被引量:1
-
1严楠.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J].江海纵横,2002(1):7-8.
-
2牛治刚.论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J].科教文汇,2009(7):183-183.
-
3陈筠泉.实践概念和哲学基本问题[J].高校理论战线,2010(3):29-34. 被引量:4
-
4丁春华.我国哲学界对实践范畴研究存在的问题[J].青海社会科学,2005(5):157-159. 被引量:3
-
5刘卓红.转向历史唯物主义──论卢卡奇劳动、实践概念的发展思路[J].哲学研究,1997(2):58-65. 被引量:1
-
6刘冠军.实践范畴的历史考察[J].天府新论,1997(2):45-48.
-
7黄其洪,蒋志红.论实践概念的三个层次[J].现代哲学,2009(2):1-6. 被引量:8
-
8仰海峰.实践:一个过渡性范畴[J].江汉论坛,1995(12):53-55. 被引量:7
-
9宋振美,刘翠娥.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总体特征中的争论[J].绥化学院学报,2001,23(2):13-15.
-
10孙显元.邓小平的实践唯物主义思想[J].江淮论坛,1994(4):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