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康德“美是道德的象征”在先验体系中的构架性意义——兼论美学学科的道德形上形态 被引量:4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美是道德的象征",是康德在第三批判中提出的新的美学定义或命题,其实就是美学学科的一种新的理论形态。第三批判由"美学—目的论"二重结构组合起来,其组合的内部线索,许多专家感到难以理解与把握。其实,康德在三大批判中设计的两套原理:"构成性原理—范导性原理"与"决定的判断力—反省的判断力",把先验体系置于最高层面上统辖起来。其中"反省判断力"别具一格,处于先验体系最高的视点上,以"道德目的论/道德神学"的超感性存在与普遍立法—对形式感性立法,通向"美是道德的象征",并转折向下与感性的"形式的合目的性"衔接起来,从而沟通"美学—目的论"(或"自由—自然"),使三大批判体系最后达到和谐统一。这便是"美是道德的象征"在先验体系中的构架性意义和作用,亦是美学学科新形态的确证。
作者 劳承万
出处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29-139,共11页 Academic Research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0

  • 1康德.判断力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 2康德.判断力之批判[M].台湾:学生书局,1992.
  • 3郑保华主编.康德文集[C].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
  • 4[苏]古留加.康德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 5[苏]阿斯穆斯.康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 6[德]奥特弗里德·赫费.康德生平著作与影响[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 7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四)[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 8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307.
  • 9康德.书信百封[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 10康德,韦卓民.判断力批判(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共引文献17

同被引文献21

  • 1李泽厚.李泽厚哲学文存[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79.
  • 2尼采.生存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 3亚里士多德 吴寿彭译.《形而上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05-306页.
  • 4康德 邓晓芒译.判断力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 5孔颖达.《周易正义》,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第11页.
  • 6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154页.
  • 7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韦卓民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3页.
  • 8马克思:《哲学的贫困.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7页.
  • 9孙振声:《易经入门》,台北:星光出版社,1984年,第4l页.
  • 10愈宣孟:《本体论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3页.

引证文献4

二级引证文献5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