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现实社会和“虚拟世界”中的主体性探析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现实社会中人的主体性是人性中最集中地体现人的本质的部分,人的成熟的主体性就是人对自身认识以及实践行为、能力的自由把握和驾驭,是对自身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超越,是人性发展的最高境界。"虚拟世界"认识系统极大地增强了人作为主体的力量,提高了人的认识活动效率,扩大了人的认识范围,增长了人的知识创新能力,促进了人的思想观念乃至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拓宽了人的交往范围和扩展了人的交往能力等等。网络积极主体是"有涨落前途的种子",他们的移情能量才能产生"蝴蝶效应",他们在文化上的创造能同化、融合主流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差异,传播并发展主流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作者 李高君
出处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8年第7期136-139,共4页 Social Scientist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8

  •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8.
  • 3[美]马斯洛 等.人的潜能和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
  • 4卢山冰,黄孟芳.网络主体的理性解读[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25(4):11-15. 被引量:12
  • 5[美]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 6[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 7鲍宗豪.数字化和人文精神[M].上海:三联书店,2003,
  • 8曾国屏,李正风.赛搏空间的哲学探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二级参考文献12

  • 1孟华.论互联网的符号特征[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0,25(3):47-50. 被引量:2
  • 2F·拉普.技术哲学导论[M].辽宁科技出版社,1986..
  • 3凯蒂·哈芙纳马修·利昂 戚小伦李金莎译.术士们熬夜的地方——互联网传奇[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
  • 4弗洛姆 万俊人译.自为的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96..
  • 5Gore. A., 1995, Speech to the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in Buenos Aires. in www. eff. org/GII- NII/Govtdocs/gū- gore- buenos -aires. speech.
  • 6Keegan, P., The digerati! 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1995.
  • 7Silver , D., Looking Backwards, looking Forward: Cyberculture Studies 1999- 2000, in Gauntlett, David, (ed.), W eb.Studies: Rewiring Media studies for the Digital Ag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 8Jones,S., The internet and its social landscape, in Jones,S. G. (ed.), Virtual Culture: Identity & Communication in Cybersociet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1997.
  • 9Husserl, E., Ideas, The Macmillan Company, New York, 1958.
  • 10Husserl, E., Cartesian Meditations, Martunus Nijhoff Publishers, Hague, 1982.

共引文献3556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