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月经病辨治脾胃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脾胃同居中焦,脾主运化、升清,胃主受纳、降浊,二者一阴一阳,升降相应,化生气血,内灌五腑六腑,外养四肢百骸,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血是月经的物质基础,气是运行血液的动力,而气血的化生均源于脾胃。从病理方面上讲,妇人脾胃久虚,经水断绝不行。故月经病的治法以健脾和胃,资其化源为主。是妇科临床上常用的方法之一。
作者
潘玥
王晓明
王宏业
机构地区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南开医院
出处
《光明中医》
2008年第8期1099-1100,共2页
GUANGMING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关键词
月经病
脾胃
气血
分类号
R271.1 [医药卫生—中医妇科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6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10
同被引文献
60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4
参考文献
6
1
戴海燕.
傅方珍妇科经验介绍[J]
.中医药学报,1996,24(3):26-26.
被引量:2
2
高家艾,王萍,孟秀芝.
脾胃学说在妇科月经病的临床应用[J]
.黑龙江中医药,1999,28(3):33-33.
被引量:2
3
吴泳昕,肖泓.
吴生元辨治“月经不调三联证”经验[J]
.四川中医,2003,21(8):1-2.
被引量:3
4
刘海英.
论李东垣升脾阳思想及其影响[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16(5):502-502.
被引量:2
5
赵宁侠,郭瑞林,任秦有,张周良.
针刺对单纯性肥胖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30(1):44-46.
被引量:2
6
张正莉,尤昭玲.
《陈素庵妇科补解》调经思想特色浅论[J]
.中医药导报,2007,13(2):16-17.
被引量:5
二级参考文献
6
1
贺冰,尤昭玲.
《陈素庵妇科补解》调脾胃思想及遣药特点探要[J]
.中医药学刊,2004,22(11):2111-2112.
被引量:8
2
王若光,尤昭玲,李克湘.
《陈素庵妇科补解》学术特点析[J]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6,16(2):8-10.
被引量:5
3
尹香花,申玉华,尤昭玲.
略论《陈素庵妇科补解·调经门》之方药特色[J]
.湖南中医药导报,2002,8(12):720-721.
被引量:1
4
于璟玲.
针灸与美容美形(2)——针灸减肥[J]
.中国针灸,2003,23(4):247-249.
被引量:28
5
刘逴慜,曹凡华,陆美娟.
陈沂闭经八法之探讨[J]
.福建中医药,2003,34(3):37-38.
被引量:1
6
刘文娥,张凤娥,尤昭玲,夏卫红.
《陈素庵妇科补解》对“经水不通”的诊疗特色考[J]
.中医药学刊,2003,21(12):2155-2155.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10
1
李洁旋,潘锐焕.
论脾胃学说与妇科的关系[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187-188.
被引量:5
2
王艳,尤昭玲.
浅论《陈素庵妇科补解》调经之辨治特色[J]
.中医药导报,2009,15(5):7-8.
被引量:1
3
刘祖丽,余敏,唐成林.
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研究进展[J]
.中国民间疗法,2011,19(1):79-80.
被引量:7
4
张志清.
月经不调,从“补肾”做起[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9):614-615.
被引量:3
5
徐昉.
减食性闭经病理机制研究[J]
.中医学报,2013,28(10):1538-1539.
被引量:5
6
司廷林.
从“脾不散精”谈糖尿病肾病的治疗[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24):9-10.
被引量:17
7
王明俊.
月经不调的中医辨治方法及预防[J]
.内蒙古中医药,2016,35(13):152-153.
被引量:14
8
马德聪,宣仙英,王璐,张文瑜,严航.
浅析《陈素庵妇科补解》论治“经水不当绝而绝”[J]
.浙江中医杂志,2017,52(8):564-565.
被引量:4
9
张文瑜,马德聪,王璐.
浙派中医妇科证治卵巢早衰的研究进展[J]
.中国基层医药,2023,30(5):796-800.
被引量:1
10
刘洋,张全英,师伟.
《陈素庵妇科补解·调经门》用药规律分析[J]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医学版),2024,41(3):40-44.
同被引文献
60
1
陆启滨.
温病祛湿法在妇科临床的应用[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4,2(12):34-35.
被引量:4
2
李秀忠,姚晓静.
刘大为治疗妇科病临床经验[J]
.光明中医,2005,20(3):38-39.
被引量:2
3
奚嘉.
运用经方治疗妇科疾病举隅[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5,3(8):40-41.
被引量:4
4
龚丽萍,章新根,曹征.
历代中医医籍中有关黄褐斑的资料综述[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17(4):28-29.
被引量:1
5
叶敦敏,罗颂平.
辨病专方治疗在妇科的运用[J]
.光明中医,2006,21(2):28-29.
被引量:1
6
贾遇春.
当归芍药散在妇科中的运用心得[J]
.光明中医,2006,21(2):32-33.
被引量:6
7
陆启滨.
“亢害承制”理论在妇科的临床运用[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6,4(3):26-27.
被引量:3
8
王莹.
子宫内膜异位症与痛经[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6,4(7):45-45.
被引量:1
9
武俊.
试论中医妇科无症状性疾病的诊治[J]
.光明中医,2006,21(9):5-7.
被引量:2
10
闫利利,黄盈彰,赵云芳.
当归芍药散临床运用概况[J]
.光明中医,2006,21(11):53-55.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3
1
李改非.
张景岳《妇人规》学术思想浅探[J]
.光明中医,2009,24(5):824-826.
被引量:1
2
凌昆.
关于太极拳对大学女生痛经影响的研究[J]
.中医临床研究,2010,2(17):106-107.
3
常澍晨,陈力.
调周法在治疗女性黄褐斑中的应用[J]
.中国美容医学,2018,27(2):132-135.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
4
1
杨峥茹,王彦瑾,郭静.
从时间医学角度探析黄褐斑的治疗现状[J]
.亚太传统医药,2021,17(12):203-206.
被引量:2
2
周渐云,吴继勇,卢雪玲,姚守恩.
补肾活血法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8(32):3591-3594.
被引量:11
3
林琳.
浅析张景岳《妇人规》之安胎思路[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20,32(12):2228-2231.
被引量:2
4
陈媛媛,白彦萍,段行武.
基于“七七”理论探讨调周法治疗女性黄褐斑[J]
.北京中医药,2023,42(9):1021-1024.
被引量:1
1
张诗军.
叶天士辨治脾胃湿热证经验初探[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3):60-61.
被引量:7
2
黄增强.
谈《金匮》辨治脾胃以疏肝法临床运用[J]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3):97-98.
3
沈金根,沈亚芬,朱曙东.
朱曙东辨治脾胃内湿证经验[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2(8):588-590.
4
侯岩,崔丽萍,李研.
正虚与毒瘀并存是慢性重型肝炎的根本病机[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4):560-561.
被引量:4
5
李鸿宏.
三类人容易中气不足[J]
.健康博览,2010(5):19-19.
6
■建华.
略论脾胃病的特点及治法[J]
.河北中医,1985,7(1):8-9.
7
赵霞,李铁,蒋琴,姜枫.
从脾气虚论治艾滋病[J]
.中医学报,2015,30(8):1082-1084.
被引量:6
8
李鸿宏.
三类人中气不足[J]
.中老年保健,2010(6):49-49.
9
丁沛,袁红霞.
袁红霞教授临证验案5则[J]
.吉林中医药,2011,31(4):355-356.
被引量:3
10
王付.
学用赤丸方证及合方的思路与方法[J]
.中医药通报,2013,12(5):12-14.
被引量:6
光明中医
2008年 第8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