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乌鸦的身份地位:一种民俗物象的双重解读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在我国古代众多的民间信仰中,乌鸦的信仰可谓源远流长,意蕴丰富而变化多端。乌鸦的身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兆喜的祥禽形象,一是兆祸的恶鸟形象。但是在民间信仰的长河中,乌鸦身份的这两个方面并不是直线发展的,而是阶段性的凸显。那么是什么造成了乌鸦身份的存在和转换的,而在这种转换中表现了怎样的民俗文化心态?这就是本文要论证的问题。
作者
李兰兰
曹宁
机构地区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出处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2008年第9期146-148,共3页
关键词
乌鸦
身份转换
民俗文化心态
分类号
I052 [文学—文学理论]
Q959.7 [生物学—动物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5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6
同被引文献
7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2
参考文献
2
1
赵宗福.
中国虹信仰研究[J]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7(2):40-48.
被引量:7
2
张金生,张洪芳.
《乌鸦与狐狸》的来源考究[J]
.小学语文教学,1996(10):45-45.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
5
1
(英)泰勒(Tylor,EdwardBernatt)著,连树声.原始文化[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2
[法]格拉耐 著,张铭远.中国古代的祭礼与歌谣[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3
田兵,陈立浩 编,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贵州大学中文系.中国少数民族神话论文集[M]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
4
(清)李兴庭王有光著石继昌点样乡言解颐[M].
5
黄侃.黄侃论学杂著[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共引文献
6
1
霍福.
神话“夸父追日”原型考[J]
.青海社会科学,2004(6):84-87.
被引量:1
2
王志芳.
《诗经·鄘风·蝃蝀》中“蝃蝀”意象的文化内涵[J]
.广西社会科学,2012(1):153-157.
被引量:1
3
孙凤娟,公维军.
“虹”文化意象的文学人类学解读——四重证据法与大传统新知识观的整合与重构[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6(5):23-30.
被引量:4
4
张晓东.
中国古典文学中虹意象产生的研究[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9,35(12):35-37.
5
杨宇鲲.
论汉代“天人合一”观视域下的虹霓现象[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21,37(4):86-92.
6
张红刚.
汉画像铺首衔环的内涵与功用[J]
.洛阳考古,2018,0(4):32-39.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7
1
李燕.
乌鸦在日本[J]
.日语知识,2004(8):34-34.
被引量:6
2
刘宗迪.
《山海经·海外经》与上古历法制度[J]
.民族艺术,2002(2):50-71.
被引量:13
3
陈金琳,曾凡解.
中国古典诗歌中喜乌意象的成因及其美学意义[J]
.湘南学院学报,2005,26(4):59-60.
被引量:3
4
陈梅,王孝杰.
简析中外文化中的乌鸦意象[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28(9):96-100.
被引量:6
5
彭仁煌.
从乌鸦形象内涵看中日文化差异[J]
.科教导刊,2012(5):226-227.
被引量:4
6
张丽红,彭柔.
满族乌鸦民俗的“大传统”解读[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4(4):11-16.
被引量:2
7
陈勤建.
中国鸟信仰的形成、发展与衍化[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5(5):19-27.
被引量:14
引证文献
3
1
李志文,李圆圆,李方歌.
中日文化中的乌鸦形象及其文化折射[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7,0(3):32-34.
2
蔡冰.
从乌鸦形象看中日文化差异[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9,33(2):82-86.
3
高聚斌.
中国古典文学中乌鸦意象的嬗变及原因[J]
.青年文学家,2009,0(10X):21-21.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2
1
吴福秀,王齐洲.
《西游记》乌巢禅师探秘[J]
.明清小说研究,2012(2):39-50.
被引量:2
2
陈雨蒙.
高启诗歌中的飞鸟意象研究[J]
.长安学刊,2019,10(5):60-63.
1
刘永杰,王艳玲.
对海明威的双重解读[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1):38-41.
2
范司永.
对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反思[J]
.襄樊学院学报,2012,33(6):62-66.
3
方川.
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民俗学批评[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5(6):21-24.
被引量:2
4
杨碧雅.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鲍西娅性格的双重解读[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09(22):300-301.
被引量:3
5
赵波.
对芥川龙之介《基督徒之死》的双重解读[J]
.科教文汇,2008(26):222-222.
6
丁威,张荣升.
不同的肤色 相同的命运——《野草在歌唱》主人公悲剧心理与后殖民主义双重解读[J]
.作家,2010(12):34-35.
被引量:2
7
冯智强.
“一捆矛盾”的双重解读——林语堂的“变”与“不变”[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6(6):45-47.
被引量:1
8
马莹.
一首恐怖与精神探索的协奏曲-爱伦·坡的《厄舍古屋的倒塌》的双重解读[J]
.芜湖师专学报,2003(2):88-90.
9
余敏芳.
节日民俗与宋词创作[J]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4):55-57.
被引量:2
10
郭海威.
东方主义解构与多元文化主义理想——双线出发:对黄哲伦《蝴蝶君》文化策略的双重解读[J]
.当代小说(下半月),2010(10):40-40.
被引量:1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2008年 第9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