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7期23-25,共3页
Science of Science and Management of S.& T.
同被引文献60
-
1何斌.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建设的现状、制约因素与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56(3):98-102. 被引量:24
-
2杨吉涛,刘云.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移的效应分析[J].科研管理,2004,25(z1):50-54. 被引量:4
-
3章琰.大学技术转移中的界面及其移动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3,21(z1):25-29. 被引量:21
-
4王汉坡.我国技术转移的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J].科学管理研究,1997,15(4):6-9. 被引量:3
-
5范保群,张钢,许庆瑞.国内外技术转移研究的现状与前瞻[J].科学管理研究,1996,14(1):1-6. 被引量:19
-
6金石,李国光.关于高校第三功能的含义及其发展由来[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6,8(4):10-12. 被引量:5
-
7何钟秀.论国内技术的梯度转递[J].科研管理,1983,4(1):18-21. 被引量:26
-
8康荣平.技术转移的若干理论[J].科学学研究,1986,4(3):28-38. 被引量:10
-
9国内技术转移理论讨论综述——一场意义深远的讨论[J].科学管理研究,1985,3(4):63-67. 被引量:1
-
10杨怀让,胡逢吉.论加速技术转移[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1984(1):38-43.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44
-
1LIU Chang.Research on Chines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transfer to Vietnam under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J].Ecological Economy,2021,17(1):60-69.
-
2王志文,胡美林.制度创新视角下的我国大学科技园区发展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z1):146-148. 被引量:2
-
3娄成武,陈俊.解读美日研究型大学衍生企业及对我国的启示[J].科学学研究,2005,23(B12):125-130. 被引量:10
-
4李应博,吕春燕,何建坤.基于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下的我国大学技术转移模式[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19(1):63-71. 被引量:15
-
5张少华.论研究型大学实施知识产权战略[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3):62-64.
-
6何建坤,孟浩,周立,吴玉鸣,李应博.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及其对策[J].教育研究,2007,28(8):15-22. 被引量:9
-
7廖述梅.国内外校企知识转移研究比较与启示[J].情报杂志,2008,27(4):52-54.
-
8罗琳,邬明建,李清泉.产学研合作中大学的基本定位——以武汉大学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7):193-196. 被引量:8
-
9徐升华,廖述梅.我国校企知识转移研究定位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3):143-145. 被引量:12
-
10李峰.论现代大学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3):37-40. 被引量:1
-
1Carty,A,蒋世和.从大学到工业化的技术转移机制:促进可商品化的新技术的转移[J].科学学译丛,1992(2):11-54.
-
2雷朝滋,高朗,谭鸿鑫,易难.欧洲技术转移机制的考察和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3,16(7):10-14. 被引量:1
-
3冒澄.试论创新背景下的创业型大学建设[J].教育科学文摘,2008,27(1):82-83.
-
4王文礼.斯坦福大学协同创新的成功经验和启示[J].学术论坛,2015,38(2):154-160. 被引量:12
-
5冒澄.试论创新背景下的创业型大学建设[J].教育发展研究,2007,27(11A):51-54. 被引量:22
-
6郑士贵.高等学校技术转移机制的比较研究[J].管理观察,1998(3):39-39.
-
7周训胜.以开放式办学为特色 坚持“政产学研”结合 服务海西建设[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12):36-37.
-
8卢潇.美国研究型大学国家实验室的科技创新机制[J].大学教育科学,2015(1):110-115. 被引量:17
-
9孟克,申双和,宗晓华.创新型经济场域中的中国大学:知识势能与技术转移[J].江苏高教,2014(3):56-58. 被引量:1
-
10刘娅.英国公共科研机构技术转移机制研究[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5,37(2):212-217. 被引量: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