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玉米立体栽培中当代杂交优势利用的初探
被引量:
1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三层楼”米麦立体栽培是康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1991-1993年研制的。当代杂交优势是此项技术的增产机理之一,经对2500余穗玉米的测定分析,玉米当代杂交优势主要表现在百粒重、穗粒数、穗粒重等几方面,当代优势强弱变化为杂交>自由授粉>自交(姊妹交)。当代杂交优势的测定,对指导今后立体栽培中玉米组合的选用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
孟庆平
吴凤林
刘彦
苗淑荣
李翠霞
郭江
郭锋
殷元海
机构地区
辽宁康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康平西关乡农科站
康平张强镇农科站
康平北四家子农科站
出处
《玉米科学》
CAS
CSCD
1997年第3期43-45,共3页
Journal of Maize Sciences
关键词
玉米
立体栽培
杂种优势
分类号
S513.035.1 [农业科学—作物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41
引证文献
16
二级引证文献
92
同被引文献
141
1
孟庆平,姚玉臣,印祥民,贾立车.
玉米品种间当代杂交优势测试和利用的初探[J]
.玉米科学,2002,10(z1):14-15.
被引量:5
2
贾玉峰,张新生,赵明.
普通玉米单交种与高油玉米杂交当代子粒化学成分的遗传分析[J]
.玉米科学,2004,12(2):26-29.
被引量:9
3
惠东静,田龙庄,王玺.
玉米雄性不育及其利用[J]
.陕西农业科学,2004,50(5):47-48.
被引量:2
4
陈绍江.
培育伴侣品种实现玉米杂交种间优势利用[J]
.玉米科学,2004,12(3):3-5.
被引量:10
5
尚玉磊,李春喜,邵云,姜丽娜.
禾本科主要作物生育初期内源激素动态及其作用的比较[J]
.华北农学报,2004,19(4):47-50.
被引量:24
6
马冲,张春庆,陈举林,侯玮,王国胜.
玉米胞质雄性不育系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163-164.
被引量:4
7
傅兆麟,楚之亭.
小麦品种混种栽培增产效应[J]
.耕作与栽培,1994,14(5):12-14.
被引量:13
8
张喜华,史振声.
玉米杂交F_0代的生化分析[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4,25(2):145-148.
被引量:13
9
蒋佩兰,刘隆旺,章志英,朱杏芬.
不同种植方式玉米田玉米害虫及其天敌与产量关系的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5,17(1):25-27.
被引量:22
10
崔俊明,宋长江,卢道文,杨海燕,郭素英,裴振群,刘智萍,芦连勇,孙海潮,牛永锋,郑丽敏.
不同类型玉米杂交种高矮立体间作种植技术研究[J]
.杂粮作物,2005,25(4):253-257.
被引量:18
引证文献
16
1
孟庆平,姚玉臣,印祥民,贾立车.
玉米品种间当代杂交优势测试和利用的初探[J]
.玉米科学,2002,10(z1):14-15.
被引量:5
2
史振声,张喜华,李凤海,王志斌,王宏伟.
不同玉米品种间、混种植栽培的技术探讨[J]
.玉米科学,2006,14(4):111-113.
被引量:21
3
朱敏,史振声,李凤海,王志斌.
玉米不同品种间、混作研究综述[J]
.玉米科学,2007,15(B09):100-103.
被引量:11
4
宋玉明,王习强.
玉米不同品种间种栽培技术初探[J]
.现代农业科技,2008(2):171-171.
被引量:1
5
史振声,朱敏,李凤海,王志斌.
玉米不同品种间作的增产效果研究[J]
.玉米科学,2008,16(2):107-109.
被引量:22
6
苏新宏,夏宗良,李潮海.
玉米杂交当代优势研究进展[J]
.玉米科学,2008,16(1):44-46.
被引量:12
7
史振声,朱敏,李凤海,王志斌.
玉米不同品种间作增产机制[J]
.种子,2008,27(12):1-4.
被引量:6
8
朱敏,史振声,李凤海,王志斌.
玉米不同品种混作增产机理研究[J]
.种子,2009,28(10):100-103.
被引量:3
9
张动敏,宋炜,张文英,王金萍.
玉米“三效利用”研究进展[J]
.河北农业科学,2011,15(5):65-67.
10
魏炳武,马义勇,齐晶,王春生,陈学求.
提高玉米单交制种产量技术的探讨[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9,21(S1):5-7.
二级引证文献
92
1
袁烨,刘国华,陈立云.
作物混种研究进展[J]
.作物研究,2008,22(S1):381-385.
被引量:13
2
张丹,司洪华,付俊,陈志斌.
旅大红骨群自交系杂种优势研究[J]
.玉米科学,2005,13(2):26-28.
被引量:5
3
董玉良,劳秀荣,孙伟红.
春、夏玉米、菜立体种植超高产营养特性研究[J]
.河南农业科学,2005,34(10):26-30.
被引量:1
4
袁希汉,徐海,苏小俊,谭云峰,卢成苗,田园.
外来花粉对普通丝瓜F_0果实发育的影响[J]
.中国蔬菜,2006(7):19-20.
被引量:5
5
李海军,张丽华,陈玲,郑积德,宋炜,王宝强,张动敏,张文英.
玉米F_0代子粒品质性状杂种优势的研究[J]
.玉米科学,2006,14(5):35-37.
被引量:7
6
史振声,张喜华,李凤海,王志斌,王宏伟.
不同玉米品种间、混种植栽培的技术探讨[J]
.玉米科学,2006,14(4):111-113.
被引量:21
7
周芳,史振声,王志斌.
玉米杂交当代籽粒性状及营养成分的变化[J]
.辽宁农业科学,2007(1):5-8.
被引量:6
8
周芳,史振声,王志斌.
玉米杂交当代的生理效应研究[J]
.玉米科学,2007,15(2):64-66.
被引量:2
9
余桂容,徐利远,杜文平,王一,周家华,彭朝云,钟昌松.
高产优质抗病玉米新品种科源玉6号选育及主要农艺性状分析[J]
.玉米科学,2007,15(B09):20-22.
10
朱敏,史振声,李凤海,王志斌.
玉米不同品种间、混作研究综述[J]
.玉米科学,2007,15(B09):100-103.
被引量:11
1
张战奇.
棉花杂交优势利用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
.河北农业科技,2008(18):60-61.
2
张建华,石春焱,张长珠.
Lancaster基础与唐四平头基础群体选系探讨及其杂交优势利用[J]
.作物品种资源,1997(2):20-21.
3
凌虎生,张取仁.
杂交棉与常规棉品种比较试验初报[J]
.安徽农业科学,2003,31(1):101-102.
4
我国发现水稻分蘖机理,揭示籼稻与粳稻亚种间杂交优势利用的可行性[J]
.生物学教学,2014,39(5):77-77.
5
小麦杂交优势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J]
.中国科技成果,2006(24):51-51.
6
李家庆.
美国杂交小麦研究动态[J]
.天津农林科技,1991,0(3):41-41.
7
冯象秦,李泽田,朱合民,冯峻之.
浅谈棉花去雄杂交F_2优势利用[J]
.中国棉花,1997,24(4):35-35.
8
周少川,王家生,李宏,黄道强,谢振文.
我国水稻育种的回顾与思考[J]
.中国稻米,2001,7(2):5-7.
被引量:26
9
周瑞阳.
红麻雄性不育株的发现[J]
.中国农业科学,2002,35(2):212-212.
被引量:23
10
袁虎林,刘宏伟,张改生,张慧成,张羽,王军卫,王小利,王道全,陈万义,张爱民.
化学杂交剂BAU9403诱导小麦雄性不育及与小麦不同品种互作效应的研究[J]
.西北农业学报,2002,11(3):13-16.
被引量:15
玉米科学
1997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