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玉米杂交种产量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被引量:
4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通过对10个玉米单交种9个数量性状与子粒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玉米杂交种产量与各产量性状的关联度大小顺序为:叶数r1>抽丝期r2>行粒数r3>株高r4>穗位高r5>穗长r6>穗粗r7>百粒重r8>穗行数r9.说明,玉米杂交种产量主要取决于与其关联度较高的叶数、抽丝期、行粒数、株高等主要性状.为高产优质玉米杂交种的选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
王立秋
机构地区
黑龙江省农科院合江农科所
出处
《玉米科学》
CAS
CSCD
1997年第4期23-25,29,共4页
Journal of Maize Sciences
关键词
玉米杂交种
产量
产量性状
灰色关联度分析
分类号
S513.035.1 [农业科学—作物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8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660
同被引文献
253
引证文献
44
二级引证文献
442
参考文献
4
1
李春霞,苏俊,钟占贵,龚士琛,宋锡章,张瑞英,张坪.
玉米杂交种的产量与相关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玉米科学,1996,4(1):35-38.
被引量:63
2
闫淑琴,李德新,马宝新.
玉米抽丝期与产量及其构成性状的相关分析[J]
.玉米科学,1994,2(4):48-49.
被引量:1
3
刘录祥,孙其信,王士芸.
灰色系统理论应用于作物新品种综合评估初探[J]
.中国农业科学,1989,22(3):22-27.
被引量:620
4
邓聚龙.灰色系统与农业[J]山西农业科学,1985(05).
二级参考文献
8
1
刘录祥,孙其信,王士芸.
灰色系统理论应用于作物新品种综合评估初探[J]
.中国农业科学,1989,22(3):22-27.
被引量:620
2
辛建军,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87年,4期,39页
3
邓聚龙,灰色预测与决策,1986年
4
王亭,模糊数学,1985年,2期,77页
5
邓聚龙,灰色系统.社会.经济,1985年
6
邓聚龙,世界科学,1983年,7期,1页
7
邓聚龙.灰色系统与农业[J]山西农业科学,1985(05).
8
钱晓刚.
应用灰色关联分析研究作物生长与有关影响因子间的关系[J]
.耕作与栽培,1992,12(2):56-61.
被引量:15
共引文献
660
1
章丹峰,齐鸣,田维娜,朱强龙,项志松,俞继明.
灰色系统理论应用于10个冬茶梅品种综合评估初探[J]
.浙江园林,2022(2):86-89.
被引量:1
2
胡园春,安广池,杨宁,李全景,崔云鹏.
主要气象因子与冬小麦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农学学报,2020,10(2):92-95.
被引量:9
3
陈克敏,李月英,岳海旺,李翠玉,张健.
气象因子对黑龙港地区夏玉米产量的影响分析[J]
.湖北农业科学,2022,61(S01):140-143.
4
唐海涛,张彪,林勇,叶国成,陈宛秋.
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3(S1):109-114.
被引量:20
5
杨晓辉,陈惠,王振秋,张立新.
用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中国北方片春播花生新品种[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26(z1):37-40.
被引量:1
6
王建迎,张慧兰,杨宏.
玉米产量与其相关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玉米科学,2002,10(z1):66-67.
被引量:22
7
若毛吉,羊毛吉.
共和县畜牧业经济系统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贵州农业科学,2009,37(9):137-139.
被引量:1
8
刘国琴,樊卫国,龙令炉,宋勤飞,王启勇,易洪芳,吴成见.
18个椪柑变异材料果实品质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贵州农业科学,2009,37(9):174-177.
被引量:2
9
刘景辉.
灰色系统理论在玉米新品种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
.职大学报,2004(4):29-30.
被引量:1
10
陈华文.
玉米单交种与产量相关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广西农学报,2003,18(4):11-14.
被引量:7
同被引文献
253
1
林建新,陈山虎,卢和顶,童川拉,纪荣昌.
黑糯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玉米科学,2004,12(z1):48-50.
被引量:10
2
王建迎,张慧兰,杨宏.
玉米产量与其相关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玉米科学,2002,10(z1):66-67.
被引量:22
3
楚爱香,张要战,楚现周.
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的影响分析[J]
.玉米科学,2001,9(z1):19-21.
被引量:20
4
周凤云,余国东,李伯群,石有明,廖敦秀.
杂交小麦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南方农业,2007,1(3):27-29.
被引量:15
5
江银荣,潘宝国,陆虎华.
江苏省水稻产量与产量性状的灰色关联分析[J]
.浙江农业科学,2009,50(6):1130-1132.
被引量:22
6
陈华文.
玉米单交种与产量相关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广西农学报,2003,18(4):11-14.
被引量:7
7
黄峰,郑天存,殷贵鸿,韩玉林,杨光宇,李新平,杨朝福,李亚.
冬小麦杂优组合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种子,2004,23(7):65-66.
被引量:19
8
杨文华.
甜高粱在我国绿色能源中的地位[J]
.中国糖料,2004,26(3):57-59.
被引量:52
9
董炳友,王振华,金益.
黑龙江省中早熟玉米杂交种产量相关性状的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04,20(4):167-168.
被引量:6
10
黄开健.
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J]
.广西农业科学,1993,25(1):12-14.
被引量:26
引证文献
44
1
宁慧云,连吉明,段学艳.
复播玉米产量与相关的农艺性状灰色关联度分析[J]
.玉米科学,2000,8(z1):36-38.
被引量:6
2
董炳友,张勇,郭伟,王艳超,刘丽华.
黑龙江省中熟玉米杂交种性状的因子分析[J]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4,16(3):24-26.
被引量:3
3
周化如,吕晓刚,郝海荣,木斯尔.那扎尔汉.
不同数据变换方法对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的影响[J]
.种子科技,2005,23(5):280-283.
被引量:10
4
张健,张兴端,晏庆九,霍仕平,余志江,向振凡,张芳魁,彭方明,熊闻霞,陈克富.
灰色关联度分析在玉米品种评价中的应用[J]
.玉米科学,2006,14(5):52-55.
被引量:47
5
李永洪,杨跃华,曾正明,孔亮亮,陈国民.
糯玉米杂交种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相关分析[J]
.玉米科学,2006,14(4):56-60.
被引量:20
6
刘唐兴,屠乃美.
糯玉米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玉米科学,2006,14(4):70-73.
被引量:15
7
李永洪,杨跃华,唐春,孔亮亮,刘俊峰.
超甜玉米鲜穗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灰色关联分析[J]
.种子世界,2006(11):22-24.
被引量:5
8
唐海涛,林勇,叶国成,陈宛秋,张彪.
四川省玉米杂交种综合评价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分析[J]
.玉米科学,2007,15(1):48-52.
被引量:25
9
李永洪,谢戎,李乾平,唐春,刘成元.
糯玉米鲜穗产量与穗部性状灰色关联度分析[J]
.山东农业科学,2007,39(1):8-11.
被引量:12
10
王黎明,唐道廷,刘必善,杜世凯,刘传兵,向发洪,李希腾,郑兴权.
灰色关联度分析在湖北省玉米杂交种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
.湖北农业科学,2008,47(4):390-393.
被引量:6
二级引证文献
442
1
孟静娇,谢志坚,陈国斌.
因子分析法在玉米生产试验中的应用[J]
.农学学报,2020,10(2):12-17.
被引量:5
2
罗美娟.
爱玉子品系早期生长比较[J]
.林业勘察设计,2023,43(3):22-25.
3
程昭,高应平.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综合评价马铃薯试验[J]
.中国马铃薯,2010,24(1):14-17.
被引量:4
4
李召锋,梁晓玲,阿布来提,李明顺,胡洺,韩登旭,邵红雨,李铭东,曹连莆.
不同年代主要玉米品种穗部性状演变研究[J]
.玉米科学,2010,18(4):27-31.
被引量:15
5
董炳友,王振华,金益.
黑龙江省中早熟玉米杂交种产量相关性状的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04,20(4):167-168.
被引量:6
6
邹学校,侯喜林,刘荣云,张竹青,马艳青,戴雄泽,陈文超,周群初,李雪峰.
辣椒杂种一代生化特性与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分析[J]
.武汉植物学研究,2004,22(4):349-354.
被引量:4
7
邹学校,戴雄泽,马艳青,张竹青,刘荣云,陈文超,李雪峰,周群初.
湖南辣椒地方品种资源与湘研辣椒品种选育的灰色关联分析[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4,5(3):233-238.
被引量:10
8
丁晓红.
加拿大油砂尾矿中成功提取出钛和锆[J]
.国土资源情报,2005(2):52-52.
9
赵国顺,陈素省,王欢,盛乐,刘丽兵,张凤路,王文鑫.
留苗密度与施肥对谷子品种保213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J]
.河北农业科学,2011,15(12):9-13.
被引量:20
10
卜俊周,岳海旺,谢俊良,彭海成,张洪彬.
玉米品种耐密性研究及耐密型育种的思考[J]
.河北农业科学,2011,15(12):44-46.
被引量:5
1
Cant.,MG,邱敦莲.
玉米抽丝期夜温影响玉米着粒数[J]
.国外作物育种,1999,18(4):38-42.
2
闫淑琴,李德新,马宝新.
玉米抽丝期与产量及其构成性状的相关分析[J]
.玉米科学,1994,2(4):48-49.
被引量:1
3
黄佳伟.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生长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
.种子世界,2014(12):26-27.
被引量:2
4
王铁固,赵新亮,张怀胜,马娟,陈士林.
玉米千粒重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389-6391.
被引量:1
5
李春霞,苏俊,钟占贵,龚士琛,宋锡章,张瑞英,张坪.
玉米杂交种的产量与相关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玉米科学,1996,4(1):35-38.
被引量:63
6
史桂荣.
黑龙江省常用玉米杂交模式的杂种优势分析[J]
.杂粮作物,2002,22(1):4-6.
被引量:5
7
朱丹,郑大浩,蒋基建.
高油玉米主要性状的遗传力、遗传进度的研究[J]
.玉米科学,2001,9(1):21-25.
被引量:7
8
宋德凤,吴高岭.
玉米种质资源遗传力和遗传变异系数的研究[J]
.湖北农学院学报,1999,19(3):212-214.
被引量:6
9
孙振纲,王安乐,陈朝晖,魏国英.
地膜覆盖对制种田玉米花期调节的研究[J]
.华北农学报,2001,16(3):28-30.
被引量:1
10
向春阳,田秀平,董炳友,杨克军.
氮高效玉米主要性状的遗传分析[J]
.遗传,2005,27(3):387-390.
被引量:4
玉米科学
1997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