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青岛是战前日本长期经营且工商资本相对集中,同时也是日本在华北投资数额最大的城市。抗战时期日本在青岛的经济扩张与山东其他沦陷地区相比,具有投入大、范围广、产业密集的特征。战争初期,日本占领当局谋划并实施了各种"复兴"计划和方案,以主权拥有者的姿态,基于获取重要战略资源、扩张经济势力的目的,重点开发青岛港和铁路交通网,发展各种工业,使青岛成为日本工业资本进入华北区域的据点。为此,日本占领当局通过合并华商企业、侵夺华商资本和恢复原有日人工厂两种形式,使日本工业资本重新确立了在青岛工业中的优势地位。这种在统制政策指导下的资本扩张并没有改善青岛城市工业的结构,从整体上提升工业生产力水平。城市工业基本为轻工企业和维修工厂,经营带有分散化和小型化的倾向。同时,日本工业资本的扩张给青岛的民族资本和民族工业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已有的工业基础遭到破坏,民族工业化的发展进程戛然而止。
出处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99-105,共7页
Theory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