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隐忍母题与外来影响 被引量:2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隐忍是一种弱者作为复仇主体所不得已采取的复仇策略,也是复仇者具有能否成功行事素质能力的一个表现。先秦时期最有传播能量的"儿子长大后复仇"故事,具有个体奋争复仇隐忍的内蕴。早期复仇与其成功过程的漫长,其间交织着复仇个体生命有限、机缘有限的困惑与苦恼,集聚到"黄昏"意象中。佛经推重对复仇能否成功进行理智判定,昭示了不要因复仇冲动而做无谓牺牲的意蕴,"羼提"是"忍辱"的音译,此为中国古人原有的隐忍观念增添了内涵。
作者 王立
出处 《长江学术》 CSSCI 2008年第3期66-70,共5页 Yangtze River Academic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

  • 1唐孟生卷主编,薛克翘等.东方神话传说[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 2[阿拉伯]伊本·穆加发 著,林兴华.卡里来和笛木乃[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 3(奥)舍克(Schoeck,H.)著,王祖望,张田英.嫉妒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

同被引文献12

  • 1莫任南.论傅介子出使西域的历史功绩[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23(5):76-78. 被引量:2
  • 2潘永因编.宋稗类抄.卷四“贞烈”[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264-265.
  • 3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24[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553-554.
  • 4笔记小说大观.第27册[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影印):373.
  • 5(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北京:三联书店,1956:174-175.
  • 6(美)谭中,(中)耿引曾.印度与中国--两大文明的交往和激荡[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464-467.
  • 7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3..
  • 8黑格尔 王造时译.历史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56..
  • 9潘永因.宋稗类抄:卷四“贞烈”[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264-265.
  • 10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553-554.

引证文献2

二级引证文献5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