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攸同·未裂:浅析“意境”“象征”特征的相似之处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分析了中国古典文论的"意境"概念与西方象征派的"象征"概念在表现特征、结构特征、审美特征的交叉分离处,着重论述两概念特征的交叉之处。
作者
陈健
机构地区
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
出处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0期106-107,共2页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关键词
意境
象征
表现特征
结构特征
审美特征
分类号
I207.2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8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4
1
傅孝先.西洋文学散论[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6.15.
2
童庆炳.文艺理论教程[H].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
波德莱尔.恶之花[M].钱春绮,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4
..译诗资料库[EB/LO]..灵石岛网站http:www.lingshidao.com,,..
共引文献
8
1
余志平.
《雨巷》与《给一位交臂而过的妇女》之比较[J]
.孝感学院学报,2007,27(4):9-12.
被引量:1
2
刘略昌.
论波德莱尔笔下的现代性问题[J]
.宜宾学院学报,2009,9(2):27-29.
被引量:1
3
蒲晓彬.
文学文本主题存在之路径探析[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1):99-102.
4
蒲晓彬.
抒情诗之内在心理机制情感抒发“三化”[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23(2):97-100.
5
陈伯海.
琳琅满目的美世界——论审美诸形态[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8(1):36-55.
被引量:2
6
刘庆松.
死亡、美与反意识形态——坡与波德莱尔诗歌的比较[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34(3):95-99.
被引量:2
7
廖雨声.
作为原初感觉的通感——艺术通感的现象学解释[J]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5):60-66.
8
王建疆.
诗歌意境中哲学智慧的结构分析[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2):27-30.
被引量:4
1
刘卫东.
孙犁1950年代对“农村题材”的批评——以《论农村题材》为中心[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5):67-77.
被引量:3
2
陈霞.
以梁宗岱象征主义反观中西诗学——象征主义本土化的思考[J]
.文艺生活(中旬刊),2011(7):207-208.
3
苏向晴.
人生真实的问题——评《倾城之恋》的形而上意味[J]
.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0(6):151-152.
4
钱江.
“象征”之辩[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0(4):479-480.
5
李阳熙,韩宇哲.
《周易》之象与象征理论[J]
.飞天,2011(18):24-25.
6
李应志,吕进.
象征言说的本体意义[J]
.中外诗歌研究,2001(3):19-45.
7
陈池瑜.
重拾中国画批评术语[J]
.国画家,2005(2):2-4.
被引量:2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10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