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戏剧论思想解读
被引量:
1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从戏剧分析的因素和印象管理艺术两方面来展示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的核心思想,讨论该书以戏剧类比人生的理论意义及其对当今人际交往的现实意义。
作者
李启凤
吴广丽
机构地区
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
出处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0期160-161,共2页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关键词
日常生活
自我呈现
戏剧理论
印象管理
分类号
J805 [艺术—戏剧戏曲]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
共引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85
引证文献
14
二级引证文献
46
参考文献
1
1
周晓虹.
芝加哥社会学派(下篇)[J]
.社会学家茶座,2003(5):140-148.
被引量:4
共引文献
3
1
吴飞.
传播学的反思要正视芝加哥学派的传统--兼评胡翼青的《再度发言: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J]
.当代传播,2008(5):22-24.
被引量:9
2
胡翼青,杨馨.
媒介化社会理论的缘起:传播学视野中的“第二个芝加哥学派”[J]
.新闻大学,2017(6):96-103.
被引量:59
3
罗秋菊,胡思玥.
互联网结伴旅游中旅游者自我呈现的变化[J]
.旅游学刊,2019,34(9):90-100.
被引量:6
同被引文献
85
1
程诗语,余来辉.
社交媒体用户“小号”使用行为定性研究[J]
.传媒论坛,2022,5(11):36-38.
被引量:4
2
张杰,马一琨.
私人情感表达、多重自我管理与情境创造性:青年群体基于微博小号的情感工作与自我实践[J]
.国际新闻界,2023,45(12):65-80.
被引量:4
3
王瑞鸿.
多维视野中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本土探索[J]
.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10-13.
被引量:1
4
芮必峰.
人际传播:表演的艺术——欧文·戈夫曼的传播思想[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8(4):64-70.
被引量:89
5
郭喨.
技术焦虑与信息迷失——现代通讯技术对亲子关系的负面影响探讨[J]
.传承,2010(36):146-147.
被引量:5
6
赵静蓉.
怀旧文化事件的社会学分析[J]
.社会学研究,2005(3):182-195.
被引量:65
7
费梅苹.
“融和型”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模式探究[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0(3):35-38.
被引量:16
8
刘文.
拉康的镜像理论与自我的建构[J]
.学术交流,2006(7):24-27.
被引量:194
9
何雪松.
叙事治疗:社会工作实践的新范式[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3):7-11.
被引量:35
10
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冯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70.
引证文献
14
1
周梅,李桂平.
人际互动中的戏剧理论——解读《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J]
.经济研究导刊,2010(12):210-211.
被引量:7
2
周嫚.
浅谈印象管理及其意义[J]
.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1(5):77-78.
被引量:2
3
毕亚斐.
拟剧理论视阈下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15(5):296-297.
被引量:4
4
罗丹妮,罗丽.
微博中的自我呈现——读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J]
.黑河学刊,2014(2):56-58.
被引量:4
5
孙甜甜.
青年记者的职业认同及其社会驱动力之探究[J]
.新闻知识,2017,0(1):78-80.
被引量:1
6
谭祖雪,吴金斌.
戏剧理论在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运用——以“小童大义”项目为例[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4(4):72-80.
被引量:4
7
代华.
朋友圈的自我呈现:真实而片面的“角色扮演”——以15名青年的访谈为例[J]
.东南传播,2017(7):69-72.
被引量:9
8
戴福,蒋淑媛.
微信朋友圈中的大学生自我建构研究——基于符号互动论视角[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4):7-13.
被引量:5
9
任小宇,赵亮.
凝视与被凝视:基于凝视理论的微信朋友圈研究[J]
.中国冶金教育,2019,24(1):115-118.
被引量:6
10
王箬茗,刘萍,周紫微.
新媒体对大学生与父母关系亲密度的影响研究[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8,0(5):152-153.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46
1
梁明昊.
道德复古与决定论化——《广益丛报》本地来稿中救国之道的选择与困境[J]
.新闻知识,2022(3):60-66.
2
温玉芳,姚君喜(指导).
微信朋友圈使用倦怠现象成因分析[J]
.南方传媒研究,2020(5):147-152.
被引量:1
3
孙黎,徐靖奕.
参与或沉默:基于K-POP粉丝群体数字媒体实践与意见表达的调研[J]
.传媒论坛,2023,6(5):44-50.
4
毕明茹.
真人秀节目中的女性形象建构及传播效果研究——以《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一季》为例[J]
.传媒论坛,2022,5(22):76-78.
5
王胜利,伍玥.
浅析欧文·戈夫曼的印象管理技术[J]
.社科纵横,2012,27(3):30-32.
被引量:8
6
曾丽敏.
一人一故事剧场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应用的思考[J]
.社会福利,2018,0(10):43-47.
被引量:3
7
马国芸.
浅谈印象管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J]
.甘肃科技,2014,30(12):90-91.
8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本科专业综合建设项目课题组.
工会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4,28(3):98-101.
9
陈英,刘淑娟,关盛梅.
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34(2):152-154.
被引量:14
10
陈英,赵洪艳,杨维琴.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论文指导的若干思考[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14):196-197.
被引量:3
1
蔡博.
脱下衣服,画上脸谱——“第五代”电影的“自我”呈现[J]
.图书馆杂志,2015,34(6).
2
孙与平.
自画像中的自我呈现[J]
.内蒙古艺术,2009(2):103-106.
3
黄静乐.
赵晓生多元化钢琴教学思想解读[J]
.艺术教育,2014(7):72-73.
被引量:2
4
谢秋莎.
刘海粟绘画思想解读[J]
.大舞台,2014(2):26-27.
5
杨鸣.
林石城琵琶教学思想解读[J]
.艺术教育,2016(4):114-115.
6
刘忠波.
纪录片拍摄对象的属性问题[J]
.中国电视(纪录),2012(7):51-55.
7
王军芬.
动画影片的印象管理[J]
.美育学刊,2013,4(2):112-116.
8
任丽丽.
歌剧《图兰朵》音乐及戏剧分析[J]
.青春岁月,2013,0(16):84-84.
9
李进会.
浅析戈夫曼的戏剧理论对教育活动的蕴义[J]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上),2012(8):266-266.
被引量:1
10
张赛男.
美剧迷的身份展演和认同建构——对《生活大爆炸》豆瓣小组粉丝交流活动的考察[J]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3(5):48-53.
被引量:2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10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