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叙事、人民性与国族认同——对当前“地震诗歌”的一种价值描述
被引量:4
出处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8-33,共6页
Theory and Criticism of Literature and Art
同被引文献15
-
1王珂.生存问题真的大于艺术问题吗——汶川震灾诗热后的冷思考[J].诗探索,2009(1):12-25. 被引量:6
-
2刘慧.唤醒一个民族的生命意识[N].中国教育报,2008-5-27,(3).
-
3[德]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M] .曹卫东,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4.
-
4鲁迅.坟·文化偏至论[M]//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657.
-
5[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27-2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
6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M].上海:三联书店,1998:172.
-
7[(法)福柯著],杜小真.福柯集[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
8(美)斯蒂芬·贝斯特(StevenBest),(美)道格拉斯·科尔纳(DouglasKellner)原著,陈刚等.后现代转向[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
9鲁迅.文艺与革命[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84.
-
10克尔凯郭尔.战栗与不安[J].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117.
二级引证文献22
-
1张曦(羌族).文学人类学与地震诗歌文本[J].民族文学研究,2021(1):89-98. 被引量:3
-
2王学东.当代诗学“命名”的操作、意义及反思——以“中生代”为例[J].诗探索,2013(7):22-30. 被引量:1
-
3向宝云.灾难文学的审美维度与美学意蕴[J].社会科学研究,2011(2):13-19. 被引量:19
-
4支宇.后形而上学时代的灾难艺术——论中国当代灾难文艺的意义深度与美学品格[J].社会科学研究,2011(2):20-26. 被引量:3
-
5王璐.灾难表述:汶川地震的文本呈现[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4):26-30.
-
6张堂会.当代文学自然灾害书写的延续与新变[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31-37. 被引量:4
-
7李长中,杜红梅.灾荒记忆与后灾荒时代的苦难叙事——以当代淮河流域文学为中心的考察[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3):1-6. 被引量:1
-
8严静.当代中国灾难文学的社会价值[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4(22):26-28. 被引量:3
-
9彭秀银,张堂会.废墟上的升华:汶川地震文学书写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18(6):248-254. 被引量:1
-
10季丽晔.论20世纪以来日本文学地震灾害书写的审美维度与美学意蕴[J].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20(9):46-47. 被引量:1
-
1叶延滨.中国当代诗歌常态的一次非常态呈现——5·12地震诗歌的重要意义[J].飞天,2009,0(11).
-
2“5·12”地震诗歌墙揭幕暨“四川开满鲜花”大型诗歌朗诵会[J].星星,2011,0(6):2-2.
-
3中国五·一二地震诗歌墙揭幕[J].诗选刊,2011(7):97-97.
-
4崔国发.乡土的底蕴与根脉的延伸[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3,0(10):86-87. 被引量:1
-
5丁伯林.被地震唤醒的诗人和诗歌[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2):137-140.
-
6叶延滨.中国当代诗歌常态的一次非常态呈现——5·12地震诗歌的重要意义[J].飞天,2009(7):127-128. 被引量:1
-
7张向东.诗歌的生命在哪里?——一首地震诗歌留给我们的启示[J].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10(6):108-109.
-
8蔡晶.生命的叹歌——论地震诗歌的人道主义关怀与艺术缺失[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0(9):14-14.
-
9丁伯林.被地震唤醒的诗人和诗歌[J].中外诗歌研究,2009(2):32-32.
-
10余姣.对汶川地震诗歌的几点思考[J].文学教育,2009(A10):122-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