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从认知角度看隐喻及其语义特征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了隐喻的定义和语义特征。从认知角度来看。隐喻是一种普通语言,是两个语义领域之间的互动。隐喻有许多语义特征,如矛盾性、临时性、模糊性等。
作者
苗立强
机构地区
山东边防总队石岛边防检查站
出处
《云梦学刊》
2008年第F07期80-81,共2页
Journal of Yunmeng
关键词
认知
隐喻
互动
特征
分类号
H030 [语言文字—语言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45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858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5
1
蔡龙权.
隐喻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J]
.外国语,2003,26(6):38-45.
被引量:123
2
束定芳.
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J]
.外国语,1998,21(6):11-20.
被引量:334
3
林书武.
国外隐喻研究综述[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29(1):14-22.
被引量:278
4
袁毓林.
认知科学背景上的语言研究[J]
.当代语言学,1996(2):1-12.
被引量:30
5
束定芳.
试论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J]
.外国语,1996,19(2):9-16.
被引量:170
二级参考文献
45
1
袁毓林.
现代汉语名词的配价研究[J]
.中国社会科学,1992(3):205-223.
被引量:85
2
N.Chomsky,杨伟钧,周显铭.
论语言的性质[J]
.当代语言学,1983(2):1-10.
被引量:1
3
袁毓林.
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J]
.中国社会科学,1995(1):154-170.
被引量:283
4
沈家煊.
R.W.Langacker的“认知语法”[J]
.当代语言学,1994(1):12-20.
被引量:175
5
庞继贤,丁展平.
隐喻的应用语言学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6):9-12.
被引量:40
6
束定芳,汤本庆.
隐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与研究课题[J]
.外语研究,2002,19(2):1-6.
被引量:271
7
戴炜栋,蔡龙权.
中介语的认知发生基础[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9):2-5.
被引量:148
8
文秋芳.
从全国英语专业四级口试看口语教学[J]
.外语界,2001(4):24-28.
被引量:199
9
林书武.
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焦点及趋势[J]
.外国语,2002,25(1):38-45.
被引量:206
10
蔡龙权.学习分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共引文献
858
1
范依灵.
身体叙事视角下的传统文化视频传播[J]
.新闻前哨,2023(4):35-37.
被引量:1
2
刘明欣.
认知语言学视域下《诗经》隐喻英译探索[J]
.现代英语,2020(20):79-81.
3
王敏,朱竑.
神经科学在人文地理学中的跨学科实践[J]
.华南地理学报,2023(1):51-60.
4
刘巧艺.
认知视角下商务英语时文的隐喻及其翻译研究[J]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22,40(6):38-43.
被引量:1
5
温晓燕.
方位隐喻认知视域下儿童绘本的意义构建分析——以The Three Pigs为例[J]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1):96-101.
6
左慧芳.
基于句子层面的隐喻能力培养研究[J]
.理论观察,2021(11):137-139.
7
李婧怡,梁洪琦.
汉、俄语“水(вода)”隐喻认知模式对比研究[J]
.汉字文化,2023(24):169-171.
8
邢新月,梁洪琦.
汉、俄语“酷(крутой)”的隐喻认知机制对比分析[J]
.汉字文化,2023(3):44-46.
9
陈芊芊.
“动词+上/下”对称与不对称现象的认知动因阐释[J]
.汉字文化,2023(3):10-12.
10
汤雨鑫.
近十年国内汉英隐喻对比研究综述及其与对外汉语教学[J]
.汉字文化,2022(S02):203-205.
1
李海霞.
《墨子》单音节反义词研究[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5,31(7):130-132.
2
覃成强,王敏霞.
隐喻的语用分析[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1):107-109.
被引量:1
3
方丽君,官芬芬.
奥巴马连任演讲的模糊语分析[J]
.考试周刊,2013(6):17-18.
4
李宇明.
论“反复”[J]
.中国语文,2002(3):210-216.
被引量:35
5
张喆.
刍议认知语义理论之间的联系[J]
.中国校外教育,2008(1):78-78.
6
张桃.
谈「する」的汉译多义性[J]
.课程教育研究,2016,0(20):96-96.
7
金延伟,汪然,胡逸君.
从“格语法”到“框架语义学”的演变之评论[J]
.语言学研究,2013(2):78-87.
8
罗仁地,潘露莉.
信息传达的性质与语言的本质和语言的发展[J]
.中国语文,2002(3):203-209.
被引量:17
9
伊万·E·斯威策,榕培.
语义结构与语义变化(上)[J]
.外语与外语教学,1993(4):6-13.
10
彭芬.
潜显理论在汉语中的二维展示[J]
.考试周刊,2015,0(13):24-25.
云梦学刊
2008年 第F07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