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作为“去魅”的文学批评 被引量: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韦伯曾经认为现代就是一个不断“去魅”的时代。但现在看来,他的这种判断也是有局限性的,现代生产“神话”和“偶像”的能力一点都不比前现代差。就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为例吧,如果说“文革”中的“八个样板戏”、浩然是“神话”,那么,80年代建构起来的沈从文、张爱玲,90年代建构起来的路遥、海子还有“先锋文学”等等不也是“神话”和“偶像”吗?奇怪的是,“八个样板戏”和浩然可以被推下神坛,而80年代以来生产的这些“偶像”却不能受到反思和质疑。理由似乎很简单,“样板戏”和浩然是“文革”的产物,既然“文革”是“错误的”,那么,“样板戏”、浩然当然也是“错误的”。而张爱玲、“先锋文学”等等是“新时期”意识形态的产物,“新时期”无限“正确”,当然这些人动都不能动。
作者 杨庆祥
出处 《南方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共1页 Southe1rn Cultural Forum
  • 相关文献

同被引文献14

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