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船舶与海洋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
被引量:
3
A Study on the Quality Guarantee System for Education of the Postgraduate Program of Naval Architecture and Ocean Engineering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针对工程硕士培养的特点,以武汉理工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为模版,介绍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成果。在确保教学质量而又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合理制定和实施工程硕士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建立、完善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体系。
作者
张嵘峰
机构地区
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
出处
《船海工程》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80-182,共3页
Ship & Ocean Engineering
关键词
船舶与海洋
工程硕士
研究生教育
质量保证
分类号
G642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9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33
同被引文献
17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28
参考文献
5
1
王东红,刘东,郑小林,何德忠,方祯云.
中国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实证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5):131-134.
被引量:15
2
姜尔林.
全面质量管理: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管理的新范式[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3):12-16.
被引量:9
3
叶奇,余心宏,刘正堂.
工程硕士培养质量控制方法的探索[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3):90-92.
被引量:6
4
上官剑,彭建平.
中美工程硕士教育发展之比较[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55(5):108-111.
被引量:4
5
吴启迪.
在第二届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会议上的讲话[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6):1-3.
被引量:7
二级参考文献
19
1
顾建民.
美国工程硕士计划的由来及其发展[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7(1):64-68.
被引量:14
2
王建荣.
工程硕士培养新模式研究[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5(7):22-23.
被引量:4
3
王大中,张文修,叶取源,陈皓明,刘惠琴.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机制的创新与实践[J]
.中国高教研究,2005(11):20-23.
被引量:21
4
王东红,何德忠,刘东,方祯云.
建立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的实践和探索[J]
.高等建筑教育,2006,15(1):114-116.
被引量:1
5
张炳生.
工程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模式的关系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2006(6):38-39.
被引量:22
6
吴启迪.
抓住机遇 深化改革 提高质量 积极促进专业学位教育较快发展[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5):1-4.
被引量:58
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8
菲根堡姆 A V.全面质量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1.
9
《2007中国大学工学A等学校》,http:∥edu.sina.com.cn/l/2007-01-08/1752136913.html
10
《各培养单住招收工程领域列表(2006)》,http:∥www.eol.cn/kao-shi-zhi-nan-2141/20060621/t20060521-184830.shtml
共引文献
33
1
王燕春,马桂敏,黄声琴.
我国工程硕士教育与欧美职业学位的比较[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S1):135-139.
被引量:2
2
王萍,汪洪梅.
大学英语教学对学生文化与创新素质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0,27(6):71-73.
3
岑兰,杨元政.
浅谈办好材料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B12):23-25.
被引量:1
4
杨辉.
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的意义和关键措施[J]
.石油教育,2007(2):61-63.
被引量:2
5
张彩虹.
工程硕士教育招生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4):126-127.
被引量:2
6
朱爱红.
军队院校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构想[J]
.中国高等教育,2008(20):41-42.
被引量:4
7
汤富荣,张红彦,吴刚.
校企紧密合作共同推进工程硕士教育的发展[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84-86.
8
黄明福,陈玲.
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分析、思考与对策[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115-117.
被引量:15
9
谷建伟,管志川,苏玉亮,孙海旺.
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探索——以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为例[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2):110-112.
被引量:4
10
尹筑嘉,黄建欢,王健康.
校企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模式与创新探讨[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8):55-57.
被引量:9
同被引文献
17
1
徐慧.
产学研相结合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J]
.今日科苑,2009(7).
被引量:1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0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EB/OL]. (2009-09-29) [2010-09-20]. http://www. moe. gov. 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113/xxgk_79982. html.
3
彭静,周鸿.我国工科类研究生培养资源重组研究[D].西南大学,2006.
4
史佩,周文松.
工程硕士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31(1):83-84.
被引量:7
5
邓军,张寿庭,刘大锰,段红梅,杜杨松.
地矿行业工程硕士培养机制研究与实践[J]
.中国地质教育,2009,18(1):19-23.
被引量:4
6
苏日娜.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思考——对“教研[2009]1号”文件的个人解读[J]
.中国研究生,2009(5):50-53.
被引量:36
7
肖立山.
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评估的几点认识[J]
.石油教育,2009(3):73-75.
被引量:4
8
王钰,康妮,刘惠琴.
清华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5-7.
被引量:97
9
王颖,韩光,张英香.
深海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J]
.舰船科学技术,2010,32(10):108-113.
被引量:41
10
张岩,边悦玲,洪明.
基于高质量创新人才遴选推免研究生的模式研究[J]
.船海工程,2011,40(4):58-60.
被引量:6
引证文献
3
1
郭亚平,姚勇波,郭亚军.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2010(10):28-30.
被引量:28
2
代智慧,杨尊昊,陈洪波.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探索[J]
.中国林业教育,2013,31(4):24-27.
3
陈正寿,谢应孝,付宗国.
海洋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方法研究[J]
.管理观察,2016(20):130-132.
二级引证文献
28
1
史敬灼.
控制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J]
.中国电力教育(中),2011(8):49-50.
被引量:5
2
李宗惠,王莉.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浅析[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8):4-4.
被引量:3
3
陈军斌,郭虎.
关于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认识与实践[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2):70-73.
被引量:4
4
石敏,陈翌庆,许育东,王雷,苏海林.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考[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6):57-61.
被引量:10
5
李春华,朱志宇,曾庆军.
初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性培养模式的构建[J]
.中国电力教育(中),2012(1):15-16.
被引量:7
6
余涛,杨忠芳,侯青叶,冯海艳,夏学齐.
地球化学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思考[J]
.中国地质教育,2012,21(3):113-116.
被引量:1
7
屈艺.
浅析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质量保障体系[J]
.教育与职业,2012(36):35-37.
被引量:8
8
卢惠民,田晨光,李强,李旭光.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J]
.中国冶金教育,2012,17(6):22-24.
被引量:5
9
刘晋浩,王东亮,黄青青,刘诚,靳阳.
基于机械专业背景探讨校企联合培养全日制专业硕士的优势[J]
.中国林业教育,2013,31(4):40-42.
被引量:2
10
陆松鹤,蔡志华,李海涛,郭奕君,田丹,张英梅,苏景宽.
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6):112-114.
被引量:15
1
杨国华.
船舶与海洋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研究[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37(4):115-118.
被引量:2
2
周宏,蒋志勇,王岳,顾晓波.
基于专业学位硕士的船舶与海洋先进制造技术培养模式研究[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6):1-3.
被引量:3
3
张会霞,郭廷良.
船舶与海洋工程导论教学模式创新实践与研究[J]
.科技资讯,2013,11(3):181-181.
被引量:2
4
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J]
.中国造船,2006,47(2).
5
马刚.
关于船舶与海洋工程方向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构建的思考[J]
.亚太教育,2016,0(31):211-211.
被引量:1
6
孙玉山,姜大鹏,张铁栋.
关于船舶与海洋工程方向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思考[J]
.教育教学论坛,2015(32):183-184.
被引量:2
7
李峥,李锋,张旭.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以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为例[J]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1):104-108.
被引量:3
8
肖巍,董胜,刘福顺.
“船舶与海洋工程导论”教学改革探索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2016,0(21):36-37.
被引量:2
9
李越,江燕琪,孙跃芳.
新时期工业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4):254-257.
被引量:1
10
闫珂.
应用写作教学方法谈[J]
.魅力中国,2013(34):243-243.
船海工程
2008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