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五味的理论探讨
被引量: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中重要的一部分,本文从五味理论的产生、作用及其局限性三个方面探讨五味理论,分析药物真实滋味与作用标志——"五味"的关系,五味对五脏调节作用及作用的规律,正确认识五味理论的局限性。为完善五味理论,探讨五味的本质,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奠定基础。
作者
姜开运
机构地区
辽宁中医药大学中药教研室
出处
《北京中医药》
2008年第9期722-724,共3页
Beiji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关键词
中药
药性
五味
分类号
R285.1 [医药卫生—中药学]
R4 [医药卫生—临床医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
共引文献
4
同被引文献
101
引证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35
参考文献
1
1
秦旭华,金沈锐.
“五味”理论废存浅议[J]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3):732-733.
被引量:5
共引文献
4
1
呼兴华,廉凤霞,陈维,林存奇,樊斗霜.
刍议“滑剂”[J]
.江苏中医药,2010,42(8):56-57.
被引量:2
2
潘金波.
张仲景对《内经》五味理论的运用和发挥[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12):2653-2657.
被引量:8
3
韩金祥.
中药药性的科学内涵[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9):1937-1939.
被引量:25
4
唐瑛,王科闯,沈宏春,万鹏,赖宇,张琦.
《内经》五味理论在《金匮要略》历节病中的运用[J]
.辽宁中医杂志,2012,39(4):641-642.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101
1
刘群,杨晓农.
中药四气五味的现代认识[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2(5):981-985.
被引量:60
2
李硕,鞠宝兆.
《黄帝内经》药食气味理论发生学思考[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3):14-15.
被引量:3
3
王树人.
中国哲学与文化之根——“象”与“象思维”引论[J]
.河北学刊,2007,27(5):21-25.
被引量:58
4
牟永平,吴刚,周立社,和彦苓.
Caco-2细胞模型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J]
.中国药理学通报,2005,21(5):536-539.
被引量:17
5
黄欣荣.
复杂性究竟有多复杂?——论复杂性的测度[J]
.系统辩证学学报,2005,13(4):49-55.
被引量:14
6
张廷模,王建.
浅析中药药性“一药二气”说[J]
.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1):1153-1154.
被引量:26
7
怡悦.
辛味成分的胃黏膜保护作用[J]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5,27(5):314-314.
被引量:2
8
马振坤,刘更生.
舌诊应包含味觉诊察[J]
.现代中医药,2005,25(6):8-9.
被引量:1
9
于虹.
论中药的法象药理[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11):648-649.
被引量:38
10
王树人.
中国的“象思维”及其原创性问题[J]
.学术月刊,2006,38(1):51-57.
被引量:46
引证文献
6
1
杨玉红.
四气与五味关系探讨[J]
.中医研究,2010,23(8):23-24.
被引量:3
2
金锐,张冰.
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中药药性理论——药性形成的多源性[J]
.中西医结合学报,2012,10(11):1198-1205.
被引量:13
3
朱明海.
我读《内经》说五味(下)[J]
.国医论坛,2014,29(4):64-66.
4
张岩,张焱.
论《黄帝内经》中“五畜为益”的食养原则[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8):1029-1030.
被引量:7
5
姜开运,梁茂新.
基于象思维的中药五味理论解析[J]
.中医杂志,2017,58(16):1351-1354.
被引量:14
6
吉小平,阿鲁斯,李桂芳.
基于Ussing chamber与Caco-2细胞技术及药味对蒙药方剂配伍原理的研究展望[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蒙医药学版),2020(1):18-27.
二级引证文献
35
1
凌霄,王盼盼,马静,李学林,孟菲,张博.
临床功效反推法在中药药性研究中的作用[J]
.中医杂志,2020,61(5):396-399.
被引量:5
2
光若静,张巧真,张勉.
止咳类药材的功效及性味归经规律的探讨[J]
.时珍国医国药,2011,22(11):2746-2747.
被引量:1
3
陈奎峰,汪少华.
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分析[J]
.浙江经济,2000(5):54-55.
4
张立平,汤尔群.
中药药性理论源流和内容范畴分析[J]
.世界中医药,2014,9(8):998-1000.
被引量:7
5
蒋海强,陈迩东,曹洪杰,杨勇,巩丽丽,容蓉.
黄芪甘温药性物质基础组分拆分的化学成分交叉验证方法学研究[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5,17(3):587-590.
被引量:4
6
沈明月,张焱.
试析《黄帝内经》“五谷为养”的膳食原则[J]
.现代中医药,2015,35(4):51-54.
被引量:9
7
李志勇,杨永强,李林森,李彦文,林灵,程阳阳.
民族药药性理论的规范化探讨[J]
.中国中药杂志,2016,41(12):2356-2361.
被引量:13
8
冉俐,衡明莉,王泓午,赵铁牛,陆征丽,徐芳,步怀恩.
老年人应用中医食养的原则解析[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18):44-45.
被引量:4
9
张文彭,Zhang Yin.
桦褐孔菌的中医性味功效探析[J]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9,41(6):655-659.
被引量:9
10
井永法,王丽萍,常世敏,邢秀敏,郭亚辉,魏勇军,曹延萍,来运钢,杨聚岭.
健康中国背景下五谷养生研究进展[J]
.医学食疗与健康,2019,0(11):196-198.
被引量:4
1
温素萍.
张仲景对《内经》五味理论的运用与发挥[J]
.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94,11(1):1-4.
被引量:4
2
童学彪,谭一松.
《内经》五味理论应用浅析[J]
.中医函授通讯,1992,11(6):11-12.
3
汤尔群,黄玉燕.
《黄帝内经》五味初探[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2):117-118.
被引量:7
4
李祥华.
《黄帝内经》对五味理论的认识[J]
.中国中药杂志,1992,17(2):114-117.
被引量:6
5
谷建军,贾立龙,李然,李海波.
中药五味的物质基础初探[J]
.山东中医杂志,2011,30(6):422-424.
被引量:7
6
唐怡,秦旭华,胡荣,鲍荟竹,李祖伦.
以真实滋味标定中药五味的原因、困惑和对策[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9):1366-1368.
被引量:2
7
唐瑛,王科闯,沈宏春,万鹏,赖宇,张琦.
《内经》五味理论在《金匮要略》历节病中的运用[J]
.辽宁中医杂志,2012,39(4):641-642.
被引量:1
8
秦旭华,金沈锐.
“五味”理论废存浅议[J]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3):732-733.
被引量:5
9
邢玉瑞.
《内经》五味理论及其临床应用[J]
.现代中医药,2007,27(1):15-17.
被引量:10
10
闫晋芳.
浅谈中药五味在临床中的意义[J]
.山西中医,2009,25(S1):55-55.
北京中医药
2008年 第9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