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志“书写”:徘徊于科学与诗学间的叙事
被引量:9
出处
《世界民族》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4-41,共8页
Journal of World Peoples Studies
参考文献36
1 T. Barfield( ed. ), The Dictionary of Anthropology, UK,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3, p. 157.
2 J. G. Frazer, The Golden Bough : A Study in Magic and Religion,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47, pp. 1 - 9.
3 J. G. Frazer, The Golden Bough : A Study in Magic and Religion,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47, pp. 11-12.
4 [英]A·C·哈登著,廖泗友译.《人类学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99页,第90页.
5 [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梁永佳等译:《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8页.
6 [美]L·A·怀特著,沈原等译.《文化的科学》,山东人民出版,1988年.
7 F. E. Johnstorn & H. Selby, Anthropology: The Biocultural View, U. S. A., Wm. C. Brown Company, 1978, p. 11.
8 [美]詹姆斯·克利福德,乔治·E·马库斯著,高丙中等译.《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32页.
9 F. Boas, "The Central Eskimo", in ( U. S. ) Bureau of American Ethnology, Sixth Annual Report, Washington, D.C., Smithsonian Institute, 1888, pp. 399 -669o
10 A. R. Radcliffe -Brown, The Andaman Islander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22.
二级参考文献52
1 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M].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4页.
2 汤因比 曹未风译.《历史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5-18页.
3 列维-斯特劳斯 杨德睿译.《神话与意义》[M].台北:麦田出版社,2001年.第16页.
4 涂尔干 莫斯 汲哲译.《原始分类》[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 维柯.《新科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38页.
6 马歇尔·萨林斯 赵丙祥译.《文化与实践理性》[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 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M].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51页.
8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87页.
9 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203页.
10 马林诺夫斯基 费孝通 译.《文化论》[M].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78页.
共引文献84
1 王秀娟.秦家大院“内源式”旅游开发模式评价[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97-98. 被引量:3
2 阮云星.民族志与社会科学方法论[J] .浙江社会科学,2007(2):25-34. 被引量:23
3 彭兆荣.“遗产旅游”与“家园遗产”:一种后现代的讨论[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7(5):16-20. 被引量:25
4 孙九霞.旅游人类学在中国[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6):2-11. 被引量:28
5 刘珩.民族志认识论的三个维度--兼评《什么是人类常识》[J] .中国社会科学,2008(2):132-139. 被引量:18
6 林雅嫱.论遗产与旅游[J] .青海社会科学,2008(3):14-17. 被引量:2
7 冯学红.民族志书写的创变走向与图景[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0(4):162-166. 被引量:2
8 李春霞,彭兆荣.从滇越铁路看遗产的“遗产化”[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1):29-34. 被引量:28
9 李立.田野中“何物存在”——以人类学实在观为焦点[J] .广西民族研究,2008(4):73-81. 被引量:1
10 瞿明安.西方后现代主义人类学评述[J] .民族研究,2009(1):31-40. 被引量:12
同被引文献127
1 赵维平.东亚古谱学的一次盛会——记2005东亚古谱国际学术研讨会[J]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4):84-88. 被引量:4
2 潘蛟.解构中国少数民族:去东方学化还是再东方学化[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2):11-17. 被引量:34
3 高丙中.凝视世界的意志与学术行动--海外民族志对于中国社会科学的意义[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2-6. 被引量:34
4 刘朝晖.海外民族志的田野调查与文本表述[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5):7-13. 被引量:4
5 项阳.音乐史学与民族音乐学论域的交叉[J]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3,1(1):64-69. 被引量:17
6 董晓萍.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 .文化遗产,2009(1):9-13. 被引量:25
7 洛秦.民族音乐学作用于历史研究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尝试[J] .中国音乐学,1999(3):34-46. 被引量:43
8 吕骥.从原始氏族社会到殷代的几种陶埙探索我国五声音阶的形成年代[J] .文物,1978(10):54-61. 被引量:25
9 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4(3):15-22. 被引量:1651
10 洛秦.朱载堉十二平均律命运的思考[J] .中国音乐学,1987(1):86-92. 被引量:11
引证文献9
1 邱婧.文学民族志实践下的新时代报告文学——以《凉山叙事》为中心[J] .阿来研究,2023(1):123-130.
2 沈洪成.民族志的三重性:科学、反思与行动[J] .青海民族研究,2011,22(1):40-43. 被引量:9
3 余彬.海外客家研究的民族志传播学方法[J] .嘉应学院学报,2011,29(9):5-11. 被引量:3
4 刘壮.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研究对象、方法与知识生产[J] .民族艺术,2012(1):51-54. 被引量:8
5 洛秦.叙事与阐释的历史,挑战性的重写音乐史的研究范式——论音乐的历史田野工作及其历史音乐民族志书写[J]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1):6-26. 被引量:38
6 吴芳梅.民族志新探:从二元对峙到三位一体——兼议彭兆荣的“体性民族志”[J] .广西民族研究,2017(5):79-84.
7 吴芳梅.民族志新探:从二元对峙到三位一体[J] .文化遗产研究,2017(1):79-87.
8 刘宁超.浅述马林诺夫斯基的科学民族志研究方法[J] .今古文创,2024(13):85-87.
9 霍嘉炜.民族志传播学研究方法研究综述[J] .新闻研究导刊,2018,9(18):51-52.
二级引证文献58
1 饶韵华,洛秦.《跨洋的粵剧:北美洲城市唐人街的中国戏院》[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21(1):137-146. 被引量:2
2 洛秦.一位“半路出家”的音乐人类学“局外人”——我的学术探索之路[J] .民族艺术,2021(3):5-16. 被引量:2
3 陈永.对“隐册”的中国近代音乐家研究范式的求证[J] .北方音乐,2022(2):47-60. 被引量:1
4 陈兴贵.从田野到文本:民族志的生成过程及其真实性反思[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0(6):21-26. 被引量:3
5 刘恩靖,王洪同,严泉剑.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术后再狭窄的原因及处理[J] .前卫医药杂志,2000,17(2):104-104. 被引量:1
6 龙晓添.双向书写——一种民族志方法的可能[J] .青海民族研究,2012,23(3):38-41. 被引量:3
7 余彬.世界客家运动:一种国际移民族群权利运动研究[J] .嘉应学院学报,2013,31(9):5-10. 被引量:2
8 郝国强.近10年来中国海外民族志研究反观[J] .思想战线,2014,40(5):57-64. 被引量:13
9 洛秦,康瑞军.国际化视野下宋代音乐研究的新动向与新思考(2009-2013)[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4):69-74. 被引量:9
10 陈文安.南充栖乐寺课诵经韵念唱叙事[J] .歌海,2015(5):36-40.
1 唐世平.社会科学的基础范式[J]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10,27(1):84-107. 被引量:18
2 才日昕.全球化背景下人类学民族志书写的转变[J] .河西学院学报,2015,31(1):68-72.
3 发刊词[J] .社会科学辑刊,1979(1):3-4. 被引量:4
4 卢秀敏.中国藏学人类学领域及其相关研究述评[J]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7(2):14-18. 被引量:2
5 何明.直观与理性的交融:艺术民族志书写初论[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1):71-77. 被引量:8
6 吴佳琦.浅析中国民族学的本土化历程与未来展望[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2(9):380-381.
7 蔡熙.论贵州苗族作家的民族志书写[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34(2):1-4.
8 李银兵.关系主义人类学视野下的民族志书写[J] .贵州社会科学,2013(11):102-107. 被引量:2
9 王邦虎.关于人类学学科定位的相关问题[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2(3):29-34. 被引量:5
10 方明.省思“ethnography”的译名——兼与胡鸿保先生商榷[J] .世界民族,2011(6):90-94. 被引量: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