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论赋诗 被引量:4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春秋时期诸侯国中曾经存在的赋诗风习,其实不仅仅是会盟、朝聘和宴饮等社交活动的仪式,也是一种对"三百篇"特别的解释活动。赋诗所以成为那时贵族必备的人生教养,乃是因为诗在文本极度匮乏的时代取得了"神圣文本"的地位。赋诗作为一种公共生活形式而与"神圣文本"相为配合,共同构成为那个时代的贵族文化。这种"赋诗言志"的诗诠释活动,一方面遵守一个共同认可的文本,另一方面又十分讲究通过对诗篇、诗句的巧妙运用,传达赋诗者的某种意图。于是赋诗的风习开启了"断章取义"用诗方式的兴起,它留下"言志"和"观志"的命题,在其后儒家诗论中衍生出不同的意义。
作者 林岗
出处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7-93,共7页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8

  • 1颐颉刚.《诗经在春秋战国间的地位》,《古史辨》第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28页.
  • 2朱自清.《经典常谈<诗经>第四》,《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627页.
  •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僖公二十三年注.
  • 4胡适.《谈谈诗经》,《古史辨》第三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595页.
  • 5.《左传》[M].,..
  • 6《左传》襄公四年.
  • 7《左传》襄公十四年.
  • 8.《左传》僖公二十三年[M].,..
  • 9钱穆.《国史大纲》(修订本)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95页.
  • 10张须.《论诗教》《经典与解释》第8册,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

同被引文献47

引证文献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