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虽然《我弥留之际》在形式创新上大胆运用了多角度叙事,甚至让小说全部由不同人物的独白并列而成,但笔者认为这部小说并不能称为"对话(或复调)小说",因为貌似超然平等的有限视角背后其实渗透着作者的隐匿话语和价值判断。在质疑了巴赫金理论对解读本书的局限和误区之后,本文试图揭示小说所体现的一种非典型的对话性:这种对话性并不符合巴赫金的理论界定,也没有滋生积极有效的对话;它在主体间借助于虚假的对话形式,在主体内则体现为分裂的自我话语。通过福克纳和巴赫金的对照解读,我们不仅能看到对话理论自身的乌托邦属性,也能找到这个南方悲剧与对话缺失的联系。
出处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3-59,共7页
Foreign Liter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