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逆激励性收入差距”——收入分配差距损害效率的机理分析 被引量:2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拉则尔和罗森的"锦标赛"模型证明,工资收入差距是促进产出提高的激励因素;该模型支持了收入差距激励效率的理论认识。但是,"锦标赛"模型的约束条件表明,工资差距对产出提高的激励可能因随机因素的干扰而失效。这一随机因素警示我们,激励经济效率的收入差距可能逆转为损害效率的"逆激励性收入差距",它不仅导致了经济效率的损失,也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政治成本。
作者 陈弘
出处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86-89,共4页 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批准号:07JA710006)的成果之一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6

  • 1E. Lazear, E. Rosen, "Rank - Order Tournaments as Optimum Labor Contract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89, 1981, pp. 841 - 864.
  • 2王小鲁.灰色收入与居民收入差距[J].中国税务,2007(10):48-49. 被引量:58
  • 3胡和立.1988年我国租金价值的估算[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89(5):10-15. 被引量:97
  • 4万安培.租金规模的动态考察[J].经济研究,1995,30(2):75-80. 被引量:81
  • 5袁仁标.《从四种方式出让土地的价格比较看停止土地协议出让的充分理由》[J].南方房地产,2004,(9).
  • 6过勇,胡鞍钢.行政垄断、寻租与腐败——转型经济的腐败机理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2):61-69. 被引量:195
  • 7谢衡.《证监会官员王小石:一个被暴露的权力寻租者》[J].三联生活周刊,2004,(48).
  • 8庞瑞锋.《定价出资操作均疑问重重百年张裕曲线MBO调查》,《南方周末》,2004年11月18日.
  • 9A. O. Krueger,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Rent - Seeking Society",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June 1974, pp. 291 - 303.
  • 10M·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经济增长、滞涨与社会僵化》,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二级参考文献44

  •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人民日报》,2000年10月19日.
  • 2.《中国统计摘要》[Z].,2000年..
  • 3.[N].《光明日报》,1998.1.26.
  • 4例如:二滩水电站总投资280多亿元,被评为"优质工程",提前21个月投产,但是建成之日就陷入严重亏损状态,仅1999年亏损达10亿元,2000年预计亏损10亿元.详细分析见胡鞍钢:《西部开发三大原则--二滩水电项目严重亏损的调研报告》,2000年4月15日,《中国国情分析研究报告》,第27期.
  • 5江泽民:"关于财政税收工作问题",《中国财经报》,2000年4月12日.
  • 6引自原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改革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综合开发研究院(深圳)联合研究组:《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9)》,1999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42页.
  • 7肖杨,2000年3月10日.
  • 8根据万安培等人的计算,1992年三大价差租金占国民收入的1/4.
  • 9指竞争条件下的成本价格与垄断条件下的服务价格之差.
  • 10保罗·默罗对1960-1985年世界94个国家和地区横断面数据研究表明,腐败对经济发展影响程度是巨大的:它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负效应,主要是通过减少私人投资,以及其它一些包括恶化公共支出结构在内的渠道来起作用;同样反腐败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效应.腐败指数(指由政治风险公司提供的指数和商业国际[BI]提供的指数的简单平均值,该指数越大表明某国腐败现象就愈轻)每改进一个标准差(2.38),将导致一国投资率上升4个百分点,人均GDP增长率则可提高0.5个百分点以上.

共引文献500

同被引文献35

  • 1陈弘.收入分配差距若干理论问题研究[J].海派经济学,2010,8(1):96-104. 被引量:2
  • 2王少瑾.收入不平等对中国人口健康影响的实证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23(3):14-19. 被引量:8
  • 3E. zear,E. Rosen,Rank-Order Tournamentsas Opti- mum Labor Contract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1 89,1981 ,pp. 841-864o.
  • 4[美]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M].伦敦:Pelican,1962:76.
  • 5Anthony B.Atkinson and Andrea Brandolini.Promise and Pitfalls in the Use of "Secondary" Data-Sets:Income Inequality in OECD Countries as a Case Study[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01, (3): 771-799.
  • 6Lewis W.A.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J].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 1954, (22): 139-181.
  • 7Kaldor, Nicholas.Alternative Theories of Distribution[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56, (2) : 83-100.
  • 8Bourguignon F.Pareto Superiority of Un-egalitarian Equilibrial in Stiglitz Model of Wealth Distribution with Convex Saving Function[J]. Econometrica, 1981, (6) : 1469-1475.
  • 9Cass D, J.E.Stiglitz.Implications of Alternative Saving and Expectations Hypotheses for Choices of Technique and Patterns of Growth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69, (4): 586-627.
  • 10Jin Ye, Hongbin Li, Binzhen Wu.Income Inequality, Consumption, and Social - Status Seeking[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11, (2) : 191-204.

引证文献2

二级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