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农业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38-144,共7页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参考文献2
-
1许崇岫.鲁绣的演变及影响—从威海地区的刺绣看鲁绣的传承与发展[M].淄博:(管子学刊)编辑部,2007(4):123-126.
-
2许崇岫.浅析靴子在中国鞋饰文化中的地位[J].管子学刊,2006(1):119-122. 被引量:3
二级参考文献3
-
1华梅.中国服装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
-
2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商务印书馆,1993.
-
3许亭南,曾晓明.中国服饰史话[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89.
同被引文献24
-
1何红一.女红文化与中国民间美术[J].妇女研究论丛,1997(4):35-38. 被引量:1
-
2王艳红.“女红”探源[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7(4):102-104. 被引量:2
-
3王淑英.女红·名绣·闺教习俗——闺教习俗的民俗学解读[J].中国土族,2005(4):51-53. 被引量:1
-
4张朵朵.“绣”的书写——对中国刺绣艺术的分析[J].文艺研究,2006(12):127-132. 被引量:24
-
5王秦.试论中国传统女红艺术的文化内涵[J].上海艺术家,2007(5):64-67. 被引量:1
-
6王秦.论宫廷女红的艺术样式——十二章纹样[J].美苑,2007(5):91-92. 被引量:2
-
7杨蕾.浅论明清江南女红的审美价值[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7,27(5):27-29. 被引量:3
-
8徐习文.中国女红文化视域中的刺绣艺术[J].民族艺术研究,2008,21(4):57-63. 被引量:12
-
9纪向宏.论中国民间女红文化的审美内涵[J].美术,2009(4):97-99. 被引量:5
-
10金韺兰,高汉玉,周启澄.中国刺绣针法起源研究[J].中国纺织大学学报,1998,24(3):20-23. 被引量:17
-
1李凤书.鲁绣的新发展[J].济南二轻科技开发与消费,1989(1):7-10.
-
2成诗维.论晋作家具及其艺术特性[J].怀化学院学报,2007,26(3):92-93. 被引量:1
-
3夏航.剪纸艺术的风格及传承[J].作家,2014,0(07X):196-197.
-
4李丕玉,林燕宁.鲁绣传统工艺与现代服装设计[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5,0(1):134-134. 被引量:1
-
5吴震寰.作为60后艺术家的感动[J].缤纷,2014(6):236-239.
-
6魏泉琪.宁波花轿及其传说[J].宁波通讯,2006(6):61-61.
-
7潘旭峰.谈时大彬的紫砂壶艺术[J].市场瞭望,2011(10):94-95.
-
8毕馨予.富贵花开[J].宝藏,2013,0(5):148-148.
-
9刘贝蓓.齐纨鲁缟,文绣有恒——谈鲁绣在民间的传承和保护[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1(12):151-151. 被引量:1
-
10葛培,吴可人.当代漆艺教育之我见[J].美术界,2007(10):63-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