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中俄文学关系三十年
被引量:
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俄(苏)文学关系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970年代末中苏文学关系开始解冻,从荒芜走向复苏;1980年代在改革大潮的推动下,新时期中国文学冲破禁区,全方位地接纳俄苏文学;1990年代初期开始的中国市场经济大潮和1991年苏联的解体,对历经一个世纪风雨的中俄(苏)文学关系产生巨大影响,20—21世纪之交的中俄文学关系进入在调整中发展的时期。
作者
陈建华
机构地区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出处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12-18,共7页
Journal of PLA Art Academy
关键词
中俄文学关系
改革年代
接受
影响
反思
分类号
I0-03 [文学—文学理论]
D81 [政治法律—国际关系]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1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22
同被引文献
2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5
1
安刚.
了解·交流·合作——朱春雨谈俄苏文学[J]
.苏联文学,1986(4):86-88.
被引量:1
2
余一中.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本好书吗?[J]
.俄罗斯文艺,1998(2):63-69.
被引量:11
3
王家新.
承担者的诗:俄苏诗歌的启示[J]
.外国文学,2007(6):114-122.
被引量:7
4
任光宣.
重读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J]
.俄罗斯文艺,1998(2):58-62.
被引量:10
5
张炜.
域外作家小记[J]
.中国比较文学,1994(2):150-168.
被引量:2
二级参考文献
11
1
柏桦.
心灵与背景:共同主题下的影响——论帕斯捷尔纳克对王家新的唤醒[J]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25(3):11-18.
被引量:7
2
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黄灿然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3
曼德尔斯塔姆.《时代的喧嚣》,黄灿然等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4
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力冈、冀刚译.南宁;漓江出版社,1986.
5
帕斯捷尔纳克.《人与事》,乌兰汗、桴鸣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
6
Akhmatova, Anna. My HalfCentury. Trans. Ronald Meyer. Ann Arbor: Ardis, 1992.
7
Brodsky, Joseph. The Child of Civilization, Less than One.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1987.
8
Pasternak, Boris. Selected Poems. Trans. Jon Stallworthy and Peter France. Penguin Books, 1984.
9
阿赫玛托娃.《我的半个世纪》.阿迪斯出版社(美国),1992.
10
爱伦堡.《人,岁月,生活》(简缩本),冯南江、秦顺新译.广州:花城出版社,1991.
共引文献
22
1
张中锋.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应具有怎样的“真实性”[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6(6):48-52.
被引量:1
2
余一中.
历史真实是检验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再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J]
.俄罗斯文艺,2004(3):45-52.
被引量:3
3
余一中.
再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本好书吗?[J]
.俄罗斯文艺,2000(3):20-25.
被引量:1
4
姚新勇.
应该怎样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定位——兼与姜长斌、余一中教授商榷[J]
.探索与争鸣,2005(3):13-14.
5
汪介之.
激情回望:《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中国的接受[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8,24(2):65-71.
被引量:2
6
夏宏芳.
论保尔和密列西耶夫英雄形象的魅力[J]
.长春大学学报,2008,18(9):60-62.
7
何云波.
当神圣已成往事——世纪之交“钢铁热”之反思[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3(1):131-134.
8
张建华.
新中国六十年帕斯捷尔纳克小说研究之考察与分析[J]
.外国文学,2011(6):40-47.
被引量:1
9
赵育春.
被延宕的反思——重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J]
.当代外国文学,2000,21(1):139-146.
被引量:3
10
王芙容,薛利平.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面临的挑战及对策——从两部小说的冷热现象说起[J]
.新世纪图书馆,2014(5):34-37.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2
1
刘永红.
中俄文学的文化内涵分析[J]
.中国俄语教学,2009(2):57-60.
被引量:1
2
陈蕊.
对中俄文学的融合关系探讨[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23(2):58-59.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1
1
冯秀娥.
中俄文化的差异与融合——基于高校公选课角度的研究[J]
.金融理论与教学,2019,0(5):113-114.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
1
冯秀娥.
黑龙江省高等院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研究——以哈尔滨金融学院为例[J]
.金融理论与教学,2020(6):116-118.
被引量:1
1
夏仲翼.
陈建华《20世纪中俄文学关系》序[J]
.中国比较文学,1999(2):141-144.
2
陈斌.
论“寻根文学”中的意识流技巧[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6,31(5):17-19.
3
聂鑫森.
韩少功[J]
.时代文学,2008(1):52-54.
4
刘石进.
培养优秀的政工干部 加速医院建设与发展[J]
.管理观察,2013(31):156-157.
被引量:2
5
阿.基瓦,仲新.
对发展中国家的再认识[J]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89(3):73-77.
6
王济民.
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凝聚改革发展正能量[J]
.政策,2015,0(8):66-68.
7
韩钢.
于光远: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J]
.湘潮,2014(2):26-28.
8
王向远.
对中俄文学关系的总体研究——近20年来我国的中俄文学比较研究述评(续)[J]
.俄罗斯文艺,2003(1):30-34.
被引量:1
9
杜书瀛.
世纪之交感言——文艺理论从哪里突破?[J]
.小说评论,1995(1):18-22.
10
赵山奎.
中俄文学关系研究的新成果——读《回望与沉思:俄苏文论在20世纪中国文坛》[J]
.中国比较文学,2006(3):180-183.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08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