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后现代主义理论取消了文学主体的独立性及其对文本意义的本源性关系,罗兰·巴特宣布了“作者的死亡”,更在《S/Z》中玩足了能指的游戏。文学批评的语言学转向找到了新的“主体”——语言,用互文性和延异(德里达语)打破了文学主体对文本解读的主宰地位。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更是直接取消了文学主体存在的实际意义,从更大的文化框架中寻找文本解读的依据。语言的主体化强调了“客观知识”的重要性,背后是科学主义倾向在作祟。文学主体的消解的另一路径是精神分析文学批评,特别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
出处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5-118,共4页
Theory and Criticism of Literature and Art
基金
毫州师专科研项目[BSKYO7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