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杭州食品科技》
1997年第4期1-4,共4页
Hangzhou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同被引文献38
-
1包启安.关于酱油抗癌性的研究[J].中国酿造,1995,14(2):15-20. 被引量:8
-
2张水华,罗瑞山,陈艳,宋秀光.酱油对活性氧自由基的消除作用研究[J].中国调味品,1996,21(9):12-14. 被引量:21
-
3王莉.酱油的功能性[J].中国调味品,1996,21(10):2-3. 被引量:13
-
4张宝琛 唐崇实.黄酮类化合物结构鉴定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25.
-
5周荣汉.药用植物化学分类[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86.
-
6中国医这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薄层层离及其在中草药分析中的应用[M].科学出版社,1978.221.
-
7肖崇.中药提取鉴定原理[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38.
-
8张水华,广东食品,1998年,13页
-
9冯德一,发酵调味品工艺学,1993年
-
10嗣本章子 花方宽 松本英子等.日本酿造学会大会讲演要旨集[J].1992,:18-18.
引证文献4
-
1张海德,张水华.酱油中生理活性物质的研究[J].中国调味品,1998(8):4-7. 被引量:12
-
2张海德,张水华.酱油中的生理活性物质[J].食品科学,1999,20(1):7-9. 被引量:17
-
3陈艳,张海德,张水华.酱油中黄酮类物质的测定及其抗氧化活性评价[J].中国调味品,1999,24(12):25-30. 被引量:16
-
4张水华,张海德,陈艳.酿造酱油中黄酮类物质的分离与含量测定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9(1):74-77.
二级引证文献38
-
1吕东津,宋小焱,梁姚顺.酱油中的生理活性物质及其营养保健作用[J].中国酿造,2004,23(11):31-33. 被引量:17
-
2范俊峰,李里特,张艳艳,陈湘宁,汪立君,李晓萌,齐藤昌义,辰巳英三.传统大豆发酵食品的生理功能[J].食品科学,2005,26(1):250-254. 被引量:52
-
3黄勇,高冰,赵向东.酱油熟料消化中蛋白质热变性的研究[J].中国酿造,2005,24(11):30-32. 被引量:3
-
4龚淑俐,邓放明,张忠刚,黄欣.微生物在发酵豆制品生产中的应用[J].农产品加工(下),2006(3):41-45. 被引量:10
-
5张丹,郑遂,姜瞻梅,王瑞强.大豆发酵食品的展望[J].现代食品科技,2006,22(2):278-281. 被引量:12
-
6严昊,付惠,谢冰.烟草类黑精抗氧化活性初步研究[J].云南化工,2007,34(6):24-27. 被引量:6
-
7程劲松,王承明,丁晖,张晓磊,阎玉林,张英,周芹,吴谋成.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测定酱油香味成分条件的优化[J].食品工业科技,2008,29(1):69-71. 被引量:14
-
8冯丽娟,丁立群.酱油中营养生理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J].中国调味品,2008(2):22-25. 被引量:9
-
9孙芝杨,钱建亚,陈卫.宁夏枸杞子中类黄酮的提取及其性质研究[J].食品科学,2008,29(3):188-194. 被引量:12
-
10曾小波,宋小焱,朱新贵,吕智平.高盐稀态法酿制酱油的抗氧化研究[J].中国酿造,2009,28(1):131-133. 被引量:5
-
1吴季洪.食品抗氧化剂[J].食品添加剂工业,1994(2):1-9. 被引量:2
-
2袁俊杰,范朝鉴,等.植酸的应用研究[J].全国食品添加剂通讯,1991(4):17-26.
-
3李玲.食品抗氧化剂的生产与应用[J].食品添加剂工业,1995(4):1-8.
-
4尚遂存,武雪芬,杨林莎,兰淑琴.中草药食品抗氧化剂的筛选[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4,6(1):36-39. 被引量:21
-
5吴天荣.茶多酚对油脂的抗氧化效果[J].中国食品添加剂,1997,8(4):25-28. 被引量:2
-
6凌关庭.食品抗氧化剂及其进展(四)[J].粮食与油脂,2001,14(1):47-48. 被引量:25
-
7李银聪,阚建全,柳中.食品抗氧化剂作用机理及天然抗氧化剂[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1,17(2):24-26. 被引量:55
-
8蒋兰宏,周友亚.茶多酚作为抗氧化剂在鱼肉中的应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7(6):606-607. 被引量:15
-
9孙文忠.茶叶天然抗氧化剂的开发[J].全国食品添加剂通讯,1991(1):32-33.
-
10高倩,张玲玲.食品抗氧化剂的应用及发展[J].黑龙江日化,1999(4):62-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