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了解之同情”与陈寅恪的治史方法 被引量:2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陈寅恪所写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下册的两篇审查报告,在相对于整理国故和古史辨等学界时趋的偏蔽,有条件地肯定冯著的同时,表达了关于上古和宋代历史文化以及哲学研究的不同看法,并略及方法。与其他记述相参照,可见"了解之同情"并非陈寅恪本人治史方法的表述。其研治经史首重长编考异,内典文献则取形似而实不同的合本子注。至于古史、宋代研究和哲学创造能否达到其所期许的高度,还有待于来者。
作者 桑兵
机构地区 中山大学历史系
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98-109,共12页 Social Science Front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6

  • 1学衡,1931.
  • 2朱乔森编.《朱自清全集》第9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96、202页.
  • 3桑兵.《陈寅恪与中国近代史研究》[J].中华文史论丛,2000.
  • 4陈寅恪.《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A]..《金明馆丛稿二编》[C].三联书店,2001年版..
  • 5朱乔森编.《朱自清全集·日记编》第9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13页.
  • 6卞僧慧.《怀念陈寅恪先生》.引自蒋天枢.《陈寅恪先生传》.载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编.《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4页. 吴宓著,吴学昭整理.《吴宓日记》第6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152—153页. 桑兵.《横看成岭侧成峰——学术视差与胡适的学术地位》.《历史研究》,2003年第5期. 张荫麟.《评冯友兰(儒家对于婚丧祭礼之理论)》.《大公报·文学副刊》,1928年7月9日. 余英时.《论士衡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459页.
  • 7《傅斯年致胡适》(1926年8月17、18日).载杜春和,韩荣芳,耿来金编.《胡适论学往来书信选》下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264-1265页.
  • 8岳玉玺 李泉 马亮宽编选.《傅斯年选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75-176页.
  • 9王汎森.《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 10严耕望.《治史经验谈》.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94页.

二级参考文献122

  • 1桑兵.胡适与国际汉学界[J].近代史研究,1999(1):51-101. 被引量:9
  • 2桑兵.胡适与《水经注》案探源[J].近代史研究,1997(5):133-148. 被引量:6
  • 3桑兵.章太炎晚年北游讲学的文化象征[J].历史研究,2002(4):3-19. 被引量:15
  • 4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A].湖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所编.《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C].,1996年.第181页.
  • 5唐德刚译注.《胡适口述自传》[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74-184页.
  • 6周予同.《五十年来中国之新史学》[A].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C].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45页.
  • 7.第2章《官学与私学》.,..
  • 8《胡适致傅斯年》1926年8月24日[J].胡适研究丛刊,:311-311.
  • 9邓广铭.《我与胡适》,欧阳哲生选编.《追忆胡适》,第37页.
  • 10徐玗.《念人忆事—胡适之先生》,欧阳哲生选编.《追忆胡适》,第430页.

共引文献70

同被引文献184

引证文献21

二级引证文献46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