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矮败小麦的遗传特点及其利用价值
被引量: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主要概述了矮败小麦的创制及其遗传特点,并对其杂优利用和轮回选择实践进行了简述。矮败小麦保留了太谷核不育小麦雄性败育彻底、异交结实率高的优点,发挥了矮变一号降秆作用强、便于识别的特点,成为小麦育种理想的轮回选择工具。利用矮败小麦兼具异交与自交的特性可聚合众多亲本的优良基因,是新品种的"加工厂",可以源源不断地培育出满足不同需求的小麦新品种。
作者
赵春芝
赵春慧
苗雨
张静
周俊
刘建国
机构地区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农业科学院
出处
《中国种业》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8-19,共2页
China Seed Industry
关键词
矮败小麦
轮回选择
Ms2基因
Rht10基因
分类号
S512.1 [农业科学—作物学]
S513 [农业科学—作物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7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65
同被引文献
84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16
参考文献
5
1
邓景扬 高忠丽.小麦显性雄性不育基因的发现与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鉴定总结[J].作物学报,1980,6(2):85-85,98.
2
刘秉华 邓景扬.小麦显性雄性不育单基因俐的染色体组定位及端体分析[J].中国科学:B辑,1986,2:157-165.
3
张云芝 等.太谷核不育小麦雄性不育性状稳定性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1987,(6):5-8.
4
刘秉华,杨丽.
“矮败”小麦的选育及利用前景[J]
.科学通报,1991,36(4):306-308.
被引量:63
5
刘秉华 杨丽.小麦Rht10基因与Mg2基因关系的遗传分析[J].遗传,1988,4:1-3.
二级参考文献
7
1
邓景扬,作物学报
2
陆维忠,作物学报
3
王玉成,作物学报
4
刘秉华,中国科学.B,1986年,2期,157页
5
王琳清,中国农业科学
6
刘秉华,遗传,1988年,4期,1页
7
刘秉华,Plant Breeding,1986年,97卷,3期,204页
共引文献
65
1
杨丽,王山荭,刘秉华.
利用矮败小麦建立高效育种技术新体系[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4,6(5):8-10.
被引量:15
2
刘秉华,杨雨,丁表珍.
小麦显性矮秆基因Rht 10与着丝点间遗传距离的测定[J]
.科学通报,1993,38(12):1128-1130.
被引量:7
3
杨赞林,甘斌杰,张少华.
矮败小麦利用的研究Ⅱ异交结实率[J]
.安徽农业科学,1994,22(1):31-35.
被引量:4
4
孙耀中,董洪平,秦素平.
显性核不育小麦孤雌生殖诱导方法的研究[J]
.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4,8(2):1-5.
被引量:3
5
周发松,朱旭彤,胡业正,饶华熹,马军政.
矮败小麦胚芽鞘长度的研究[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4,13(4):349-353.
被引量:2
6
刘秉华,杨丽.
矮败小麦及其在矮化育种中的应用[J]
.中国农业科学,1994,27(5):17-21.
被引量:20
7
刘秉华,杨丽,王山荭.
矮败小麦的遗传研究[J]
.作物学报,1994,20(3):306-309.
被引量:15
8
赵春慧,赵春芝,周俊,王满贵,邬灵桂,张晶晶,康红彪.
轮回选择在群体改良中的应用及入选材料的处理方法[J]
.小麦研究,2005,26(3):20-23.
被引量:3
9
刘秉华,杨丽,王山荭,贾继曾.
矮败小麦连锁特性的遗传转移[J]
.作物学报,1995,21(6):702-706.
被引量:9
10
刘思衡,巫升鑫,郭玉春,李维明.
矮败小麦株高遗传动向研究[J]
.福建省农科院学报,1995,10(3):11-15.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84
1
甘斌杰,余增亮,汪建来,王瑞,杨赞林.
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皖9926的选育与利用[J]
.安徽农业科学,2004,32(5):890-891.
被引量:9
2
刘秉华,杨丽.
矮败小麦及其在矮化育种中的应用[J]
.中国农业科学,1994,27(5):17-21.
被引量:20
3
王丽芳,赵磊,史文祝,盛明传.
小麦新品系凤台9606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5):775-775.
被引量:4
4
张少华,杨赞林,甘斌杰.
矮败小麦利用的研究Ⅲ.株高遗传评价[J]
.安徽农业科学,1995,23(1):8-13.
被引量:3
5
张绍南,叶定生,张秋英,余建华.
采用太谷核不育小麦轮回选择法提高小麦品种抗赤霉病性的研究[J]
.福建省农科院学报,1995,10(2):1-4.
被引量:4
6
田纪春,王延训.
超级小麦的育种策略与实践[J]
.作物杂志,2005(4):67-68.
被引量:13
7
郭东全,智海剑,王延伟,盖钧镒,周新安,杨崇良,李凯,李海朝.
黄淮中北部大豆花叶病毒株系的鉴定与分布[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5,27(4):64-68.
被引量:34
8
宋启建,吴天侠,盖钧镒.
熟期选择对大豆轮回群体质量、数量性状及不育率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1996,29(3):49-54.
被引量:10
9
王鹏科,亢福仁,杨智全.
蓝标型小麦核不育、保持系的遗传改良[J]
.麦类作物学报,2006,26(4):32-34.
被引量:3
10
吴昆仑.
小麦矮秆基因研究和利用简述[J]
.青海农林科技,2006(3):24-25.
被引量:9
引证文献
4
1
孙正娟,高庆荣,王茂婷,田守波,袁凯,于松.
Rht10基因对‘鲁麦15’农艺性状和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J]
.西北植物学报,2011,31(3):525-530.
被引量:5
2
付春旭.
利用回交导入系聚合选择SMV抗性高油大豆种质资源[J]
.中国种业,2013(6):62-64.
被引量:4
3
孙苏阳,王永军,李海军,李丽丽,刘友华,纪凤高.
小麦冬春轮回选择育种方法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36):15-20.
被引量:6
4
耿爱民,武利峰,刘渤,代惠芹,韩文亮,吴艳芳,于键,徐玉峰,周新江,尤晓胜.
小麦群体改良过程中蓝矮败的选择技术与技巧[J]
.中国种业,2016(6):14-17.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6
1
张振宇,郑伟,李灿东,郭泰,刘忠堂,王志新,吴秀红.
大豆品种合丰35号资源创新与推广应用[J]
.中国种业,2013(12):11-13.
2
程天灵,裴自友,温辉芹,张立生,李雪,朱玫.
3个小麦新种质的选育与鉴定[J]
.山西农业科学,2014,42(3):213-216.
被引量:5
3
李灿东,郭泰,王志新,郑伟,张振宇,郭美玲,吴秀红.
大豆优良基因聚合品系合交9694F_5的选育及创新利用[J]
.中国种业,2014(4):53-55.
4
李灿东,郭泰,王志新,郑伟,张振宇,郭美玲,吴秀红.
优良基因聚合利用及高油大豆‘合丰53’的创新[J]
.农学学报,2014,4(10):5-8.
5
何陈述,郭小平.
长江流域棉花综合群体株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5,16(2):385-388.
被引量:7
6
李骞骞,张卫东,高建华,张淑英,姜晓丽,高庆荣.
显性矮秆基因Rht10对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J]
.山东农业科学,2015,47(7):33-37.
被引量:1
7
武利峰,刘渤,耿爱民,代惠芹,韩文亮,吴艳芳,于健,周江明,尤晓胜,陆卓,张小燕,郝新梅.
越冬盖与不盖膜条件下“蓝败”与“蓝矮败”两个小麦不育系的生育期与农艺性状比较[J]
.山东农业科学,2016,48(8):10-14.
8
李韬,李长成,孙发宇,施璇.
2016年作物科学热点回眸[J]
.科技导报,2017,35(1):78-85.
被引量:3
9
刘小斌,张亚玲,郭小平.
黄河流域棉花综合群体品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17,33(2):35-40.
10
张维耀.
优良基因聚合利用及大粒大豆绥农50的选育[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18(5):165-166.
1
李维平,张文莉,田士林,李云.
多小穗小麦综合性状轮回选择改良研究[J]
.麦类作物学报,2007,27(5):794-797.
被引量:6
2
杨足君,刘明镜,李光蓉.
导入Rht10基因的八倍体小偃麦的农艺性状遗传分析[J]
.西南农业学报,2001,14(1):23-26.
被引量:1
3
杨丽,王山荭,刘秉华.
利用矮败小麦建立高效育种技术新体系[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4,6(5):8-10.
被引量:15
4
冯典兴,郑爱萍,王世全,向珣朝,李平.
四川省不同寄主立枯丝核菌的遗传分化和致病力研究[J]
.植物病理学报,2005,35(6):520-525.
被引量:12
5
刘建华,潘永东,张华瑜,柳小宁.
不同功能叶对啤酒大麦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9):118-122.
被引量:1
6
阮仁武,傅大雄,戴秀梅.
小麦显性矮源对株粒重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2001,21(3):9-12.
被引量:12
7
李骞骞,张卫东,高建华,张淑英,姜晓丽,高庆荣.
显性矮秆基因Rht10对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J]
.山东农业科学,2015,47(7):33-37.
被引量:1
8
蒲宗君,饶世达,田宁,陈国跃.
蓝标型显性核不育小麦杂种优势表现及外源染色质SSR检测[J]
.西南农业学报,2009,22(1):19-23.
被引量:1
9
黄雯雯,王玲,刘连盟,刘恩勇,黄世文.
安徽省水稻纹枯病菌致病力分化与遗传多样性[J]
.浙江农业学报,2011,23(1):111-116.
被引量:10
10
季洪强,季良越,胡彦民,李永亮.
玉米核不育基因(ms2)对杂交种的效应研究[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9,33(4):315-316.
被引量:1
中国种业
2008年 第10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