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铜及其合金的腐蚀及防护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对铜腐蚀的分类、铜用缓蚀剂的种类和吸附机理进行了论述,介绍了近年来铜的腐蚀和保护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在缓蚀剂的使用中,最好同时选用几种都有抑制铜腐蚀作用的缓蚀剂即复配缓蚀剂。
作者
肖恩忠
机构地区
潍坊学院
出处
《潍坊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12-14,共3页
Journal of Weifang University
关键词
铜
腐蚀
缓蚀剂
防护
分类号
TG174.42 [金属学及工艺—金属表面处理]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43
参考文献
11
共引文献
110
同被引文献
17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3
参考文献
11
1
洪全,王艳波,侯保荣.
高浓度氯离子环境中铜合金缓蚀的电化学研究[J]
.应用化工,2005,34(10):618-621.
被引量:7
2
李锋,刘俊,陈颢.
铜及其合金表面钝化新工艺的研究[J]
.电镀与涂饰,2005,24(2):15-17.
被引量:15
3
宋蔚,田禾,张津红.
缓蚀剂的成膜机理分析[J]
.天津理工学院学报,2004,20(4):67-70.
被引量:19
4
文斯雄.
苯骈三氮唑在金属抗蚀防护上的作用[J]
.腐蚀与防护,2004,25(7):318-319.
被引量:11
5
陈一胜,陈颢,李明茂.
稀土在铜及其合金缓蚀剂中的研究[J]
.表面技术,2003,32(2):36-37.
被引量:13
6
赵永生,庞正智,李顺来.
咪唑及其衍生物作为铜的盐酸酸洗缓蚀剂的量子化学研究[J]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9(5):53-55.
被引量:16
7
张大全,周国定,庞学良.
聚合物缓蚀剂的研究开发及应用[J]
.腐蚀与防护,2000,21(7):300-303.
被引量:9
8
严川伟,程明,赵珲.
MBT、BTA和MBO对铜缓蚀性能的电化学研究[J]
.腐蚀与防护,2000,21(6):255-256.
被引量:16
9
郑仕远,卿立述,胡春平.
黄铜制品钝化处理新工艺[J]
.电镀与涂饰,2000,19(2):24-26.
被引量:5
10
高永丰,邵华,徐群杰,吴一平,周国定.
用光电流法评价铜缓蚀剂[J]
.材料保护,1995,28(10):9-10.
被引量:6
二级参考文献
43
1
李道华.
含S,N有机配体的铜缓蚀剂研究[J]
.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5(3):116-121.
被引量:3
2
卢小梅,徐艳萍,晏贡全.
BTA及其衍生物在3%Nacl溶液中对铜的缓蚀作用[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7(3):8-10.
被引量:6
3
罗明道,毕刚,旷富贵,姚禄安,颜肖慈.
异喹啉及其衍生物的电子结构与缓蚀性能关系的研究[J]
.化学学报,1994,52(6):620-624.
被引量:10
4
毛秀英,田开尚.
镀银件腐蚀变色机理及防变色工艺[J]
.电镀与环保,1995,15(1):8-10.
被引量:19
5
方景礼,韩克平.
光反射率和重量法研究黄铜的化学抛光[J]
.电镀与涂饰,1995,14(3):15-18.
被引量:4
6
王永霞,薛奇.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高分子-金属界面结构[J]
.化学通报,1995(1):5-10.
被引量:4
7
葛炳灶,姜雄飞.
提高仿金电镀层抗变色能力的试验[J]
.电镀与精饰,1989,11(1):27-32.
被引量:5
8
唐子龙,宋诗哲.
有机缓蚀剂的量子化学研究[J]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1995,15(3):229-236.
被引量:36
9
刘光华.稀土固体材料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69-79.
10
Gary D Christian.Analytical Chemistry[M].New York:John Wiley&Sons.1986.
共引文献
110
1
陈世军,刘祥,惠艳妮.
合成缓蚀剂主剂Mannich碱的方法改进[J]
.腐蚀与防护,2007,28(12):646-647.
被引量:4
2
王菲,贾晓鸣,张好强.
苯并三氮唑添加剂对硬质合金钴元素浸出的影响[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1):30-33.
3
尹正子,康永.
苯并三氮唑复配缓蚀剂对铜缓蚀机理[J]
.清洗世界,2013,29(6):24-27.
被引量:9
4
赵亮,高金森,徐春明.
分子计算理论方法及在化工计算中的应用[J]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4,21(5):764-772.
被引量:12
5
费镇明,旷富贵,陈洁端,苏解清,姚禄安.
铜的非硝酸光亮酸洗体系的研究[J]
.电镀与环保,1994,14(3):19-21.
被引量:1
6
田清波,初福民,相欲兵,张元彬,许斌.
稀土铈转化膜在高氯离子溶液中的缓蚀作用[J]
.材料保护,2005,38(5):5-7.
被引量:2
7
李锋,刘俊,陈颢.
铜及其合金表面钝化新工艺的研究[J]
.电镀与涂饰,2005,24(2):15-17.
被引量:15
8
庄丽宏,吕振波,田彦文,赵杉林.
铜腐蚀及其缓蚀技术应用研究现状[J]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2005,17(6):418-421.
被引量:14
9
何俊,于萍,罗运柏.
铜缓蚀剂的研究现状与进展[J]
.材料保护,2006,39(4):42-47.
被引量:17
10
吕雪飞,李淑英.
铜合金稀土钝化新工艺的研究[J]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06,23(2):17-18.
被引量:7
同被引文献
17
1
高继贤,王铁峰,舒庆,山尼,温倩,王德峥,王金福.
An Adsorption Kinetic Model for Sulfur Dioxide Adsorption by ZL50 Activated Carbon[J]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2010,18(2):223-230.
被引量:8
2
李兵,张立强,蒋海涛,王志强,马春元.
活性炭孔隙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对吸附氧化NO的影响[J]
.煤炭学报,2011,36(11):1906-1910.
被引量:18
3
ZhangJun Xie Qiang Liu Juan Yang Mingshun Yao Xing.
Role of Ni(NO_3)_2 in the preparation of a magnetic coal-based activated carbon[J]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21(4):599-603.
被引量:18
4
王志,王邓军,王艳莉,乔文明,詹亮,凌立成.
沥青基球状活性炭担载尿素用于NO_2的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行为研究[J]
.燃料化学学报,2012,40(4):463-468.
被引量:3
5
贾志君,孔祥飞,郭强,元光.
银/二氧化硅薄膜对硝酸钠红外吸收特性的影响[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2,32(12):3213-3216.
被引量:2
6
章勤,张秀霞,周俊虎,周志军,张彦威,刘建忠,岑可法.
NO在焦炭表面的吸附特性[J]
.煤炭学报,2013,38(9):1651-1655.
被引量:9
7
王海沛,陈绍云,张永春.
KOH改性活性炭吸附羰基硫及再生性能的研究[J]
.现代化工,2019,39(1):128-132.
被引量:10
8
张波文,唐晓龙,易红宏,赵顺征,左嫣然,王志祥,高凤雨.
改性活性炭吸附去除NO实验研究[J]
.化工新型材料,2015,43(7):111-113.
被引量:11
9
许伟,刘军利,孙康.
活性炭吸附法在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化工进展,2016,35(4):1223-1229.
被引量:105
10
李水静,李坚,何洪,梁文俊.
Co改性活性炭吸附NO的实验研究[J]
.工业催化,2017,25(5):53-57.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1
1
杨森,杨欢,赵耀辉,徐淑权,周松山.
改性活性炭对SO_(2)和NO_(x)的吸附性能研究[J]
.化工新型材料,2023,51(4):259-263.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
3
1
连能利,罗竞,王智英,林长学,庄荣俊,肖长烨.
吸附法在火力发电厂尾气处理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J]
.化学工程与装备,2023(12):183-187.
2
穆仕芳,王洪亮,王艳,辜俊超,翁育靖,孙琦,张玉龙.
H_(2)O_(2)改性活性炭高效催化转化NO_(2)制NO[J]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24,38(3):493-499.
3
沈忠祺.
国内SO_(2)吸附材料的研究现状[J]
.化工管理,2024(35):104-107.
1
邵本逑.
针对可溶性铜腐蚀释放产物的磷酸盐的缓蚀作用[J]
.腐蚀与防护,2003,24(2):92-92.
潍坊学院学报
2008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