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河北陶瓷》
1997年第4期21-22,共2页
Hebei Ceramics
同被引文献16
-
1权奎山.简论钧窑系形成的过程[J].中原文物,1999(3):59-65. 被引量:13
-
2赵青南,张谷兰,石尊昌,张庆寿.铜红釉的仿制及着色机理研究(二)[J].陶瓷工程,1995,29(5):3-6. 被引量:6
-
3李兴林,张瑞峰.铜的价态光电子能谱和X光引发的Auger谱分析[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96,16(3):119-123. 被引量:7
-
4田士兵,刘渝珍,张茂林,汪丽华,谢亚宁,王昌燧.钧瓷铜红釉呈色机制的初步研究[J].核技术,2009,32(6):413-418. 被引量:14
-
5吴继轩,李胜斌.再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主要目的——兼与戴逸、章开沅等人商榷[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6(2):67-71. 被引量:6
-
6李晓莉,谢方艳,龚力,张卫红,于晓龙,陈建.氩离子刻蚀还原氧化铜的XPS研究[J].分析测试学报,2013,32(5):535-540. 被引量:8
-
7董龙龙,王芬,朱建锋,施佩.CuO在釉中的多种呈色机理研究[J].中国陶瓷,2013,49(11):12-15. 被引量:3
-
8罗永明,潘伟,李淑琴,赵海雷,王俭.钧釉呈色机理及烧制工艺的研究[J].陶瓷,2000(6):23-26. 被引量:15
-
9余锦涛,郭占成,冯婷,支歆.X射线光电子能谱在材料表面研究中的应用[J].表面技术,2014,43(1):119-124. 被引量:32
-
10孙洪巍,王淑玲,崔书瑾,封鉴秋,曹国喜,杜新玲.组成对钧瓷釉呈色的影响[J].中国陶瓷,2000,36(6):20-22. 被引量:9
引证文献2
-
1田士兵,刘渝珍,张茂林,汪丽华,谢亚宁,王昌燧.钧瓷铜红釉呈色机制的初步研究[J].核技术,2009,32(6):413-418. 被引量:14
-
2窦金海,金和天,张中华,崔剑锋,王彩旗.圆明园琉璃瓦表面釉层变色机理的研究[J].硅酸盐通报,2017,36(8):2547-2552.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17
-
1郁永彬,张茂林,吴隽,李其江,吴军明,万能,刘晓婧.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在古陶瓷研究中的应用[J].江苏陶瓷,2011(1):12-14. 被引量:3
-
2张茂林,李其江,吴军明,吴隽.同步辐射在古陶瓷研究中应用的现状和展望[J].光谱实验室,2011,28(5):2163-2168. 被引量:4
-
3李清临,徐承泰.基于EDXRF线扫描分析的金元时期钧瓷工艺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58(1):21-25. 被引量:1
-
4李媛,贾翠,王芬,苗建民.钧窑月白釉及其中间层显微结构与艺术外观[J].中国陶瓷,2012,48(11):81-84. 被引量:7
-
5董龙龙,王芬,朱建锋,施佩.CuO在釉中的多种呈色机理研究[J].中国陶瓷,2013,49(11):12-15. 被引量:3
-
6朱聪旭,刘鹏,李吉彬,法文君,冯铭华,郑直.添加稀土金属氧化钕对钧瓷釉层的微观组织及呈色影响[J].硅酸盐通报,2015,34(2):550-554. 被引量:2
-
7朱聪旭,刘鹏,徐辉,王邓,冯铭华,郑直.铜元素不同物质存在形式及含量对钧瓷呈色及显微形貌的影响[J].中国陶瓷,2016,52(5):70-74. 被引量:5
-
8路辰,江建新,徐长青,邬书荣,管理,张静,陈栋梁,徐伟,朱剑,王昌燧.明宣德官窑祭红瓷器的呈色机制[J].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2016,33(3):421-426. 被引量:6
-
9朱聪旭,徐辉,宋从俊,法文君,冯铭华,郑直.外加钴元素对钧瓷显微结构及呈色的影响[J].陶瓷学报,2016,37(2):169-173. 被引量:6
-
10窦金海,金和天,张中华,崔剑锋,王彩旗.圆明园琉璃瓦表面釉层变色机理的研究[J].硅酸盐通报,2017,36(8):2547-2552.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