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64-170,共7页
Contemporary Writers Review
基金
中山大学青年基金项目
共引文献15
-
1陈凤珍.生态女性文学批评的话语建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3(S1):102-107. 被引量:8
-
2唐晴川.批判与重构——20世纪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反思[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4(3):49-54. 被引量:3
-
3林树明.论当前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问题[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0(3):40-45. 被引量:16
-
4邓利.论新时期女性文学批评的三足鼎立之势[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3(4):59-66. 被引量:4
-
5陈凤珍.“生态女性文学”身份的确立[J].河池学院学报,2007,27(3):45-47. 被引量:3
-
6毕红霞.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文学批评回顾[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2):92-97. 被引量:1
-
7李芬.关注女性群体内部差异——以家务劳动时间研究为例[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20(1):53-58. 被引量:6
-
8刘亚芬.现代与传统的较量:女性主义批评PK现实主义标准——《简·爱》在中国的阐释(1986-1994)[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29(7):49-52.
-
9第小明,闫雪梅.新时期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榆林学院学报,2008,18(3):60-62.
-
10王春荣,吴玉杰.反思、调整与超越,21世纪初的女性文学批评[J].文学评论,2008(6):23-27. 被引量:12
同被引文献20
-
1刘希.后结构理论与中国女性主义批评——以社会主义文化研究中的妇女“主体性”为中心[J].文艺理论研究,2021(1):177-188. 被引量:6
-
2李艳芳.修辞学视角下的的隐喻批评分析[J].中州大学学报,2010,27(1):66-69. 被引量:12
-
3王光明,荒林.两性对话:中国女性文学十五年[J].文艺争鸣,1997(5):3-10. 被引量:26
-
4杨敏,陈染.写作,生命意识的自由表达——陈染访谈录[J].小说评论,2005(5):38-44. 被引量:16
-
5张文娟.意味深长的变化——从林白近期创作变化反思中国当代女性主义写作[J].当代文坛,2006(3):76-78. 被引量:8
-
6王亚平.私语的终结——从林白的创作转向看当代女性写作的困境[J].当代文坛,2006(4):40-41. 被引量:3
-
7林宋瑜.陈染:破开?抑或和解?[J].艺术评论,2007(3):24-27. 被引量:4
-
8唐利群.飞升与坠落:90年代女性文学的文化悖论[N].文艺报,1999-11-11.
-
9李小江.女性主义: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7.
-
10伊莱恩·肖瓦尔特.我们自己的批评:美国黑人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中的自主与同化现象[C]//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39.
-
1韩一睿.西方叙事学中国化进程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J].学周刊(上旬),2015,0(4):236-237.
-
2徐俊.重构人民性——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进程反思[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7). 被引量:2
-
3于玉蓉.朱虹:中西文学的“虹桥”[J].瞭望,2013(29):42-43.
-
4肖晓英.“狐”的蜕变(节选)[J].诗潮,2004(4):77-77.
-
5王娟.从“三恋”分析王安忆作品中的女性意识[J].现代交际,2015(2):61-61.
-
6陈蓉霞.爱玛的想象与游戏精神[J].散文选刊(上旬刊),2009,0(10):48-49.
-
7白璐.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中国化”进程[J].青年文学家,2013,0(6X):50-50.
-
8柳鸣九.一个90后的“灰姑娘”[J].散文选刊(上旬刊),2010,0(1):43-45.
-
9熊婧.朱虹及其女性主义翻译思想研究——以《嬉雪》为例[J].文学界(理论版),2011(12):58-59.
-
10周桂君.全球化语境与欧美文学中国化进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02-106. 被引量: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