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关系走势浅析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现代生物学对社会科学的影响,生态学及相关的交叉学科的兴起,政治学的发展路径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概括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关系中的三个走势:方法论多元化倾向,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复兴。
作者
吴畏
机构地区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出处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CSSCI
1997年第6期16-19,共4页
Science Technology and Dialectics
关键词
自然科学
人文社会科学
方法论
相互关系
分类号
N03 [自然科学总论—科学技术哲学]
N05 [自然科学总论—科学技术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46
同被引文献
27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15
参考文献
4
1
吕国辉,董国安.
现代生物学对社会科学的挑战[J]
.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13(2):38-41.
被引量:3
2
徐嵩龄.
恢复生态学的理论性质[J]
.科技导报,1995,13(3):18-20.
被引量:21
3
韩博平.
生态网络分析的研究进展[J]
.生态学杂志,1993,12(6):41-45.
被引量:22
4
金吾伦.
库恩和泰勒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区别的争论[J]
.哲学动态,1993(10):13-15.
被引量:5
共引文献
46
1
韩博平.
关于生态网络分析理论的哲学思考[J]
.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17(7):42-45.
被引量:10
2
韩博平.
生态网络中物质、能量流动的信息指标及其灵敏度分析[J]
.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1995,4(1):24-29.
被引量:10
3
何兵,陈其兵,曾得刚,胥晓刚.
高速公路建设中生态恢复理论及应用研究[J]
.四川林业科技,2005,26(4):66-70.
被引量:8
4
张艳芳,任志远.
景观尺度上的区域生态安全研究[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5(6):815-818.
被引量:19
5
傅丽君,杨文金.
恢复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6(4):609-614.
被引量:9
6
米文宝,谢应忠.
生态恢复与重建研究综述[J]
.水土保持研究,2006,13(2):49-53.
被引量:32
7
韩博平,林鹏.
生态网络中信息分析的方法与应用[J]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35(4):648-651.
被引量:3
8
陈香.
恢复生态学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探讨[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7):632-634.
9
袁海军.
自然本位与人类中心:生态恢复的二重性及其效应[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3):22-26.
被引量:1
10
石伟,安宏.
试论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效益[J]
.矿业快报,2007,23(9):61-63.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27
1
夏鼐.
什么是考古学[J]
.考古,1984(10):931-935.
被引量:58
2
顾昕.
科学的社会结构与社会运行机制——关于科学奖励系统[J]
.自然辩证法研究,1988,4(4):17-28.
被引量:15
3
吴鼎福.
试论社会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途径与机制[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995,32(1):20-25.
被引量:3
4
陈胜前,李彬森.
作为科学的考古学[J]
.东南文化,2015(2):6-12.
被引量:7
5
桑栎.
考古学定位问题的反思[J]
.东南文化,2015(2):23-29.
被引量:3
6
谢飞.
评20世纪日本旧石器考古学研究[J]
.文物春秋,2001(1):1-7.
被引量:3
7
王巍,安志敏,安家瑶,杰姆.斯多门,唐际根,荆志淳,仇士华,袁靖,蒂姆.莫瑞,殷玮璋,赵春青.
“考古学的定位”学术研讨会笔谈[J]
.考古,2002(3):81-89.
被引量:12
8
卫奇,陈哲英.
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反思[J]
.文物春秋,2001(5):1-6.
被引量:6
9
郭剑雄.
社会科学与经济增长[J]
.学术界,2001(3):43-48.
被引量:6
10
侯亚梅.
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研究的动态与展望[J]
.东南文化,2000(3):8-10.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3
1
刘萌芽,曾长虹.
论社会科学研究的激励机制—兼谈我国社科研究的经济激励体系的构建[J]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4):22-26.
被引量:5
2
林杰.
知识经济与大学的知识生产[J]
.高等教育研究,1998,19(6):20-23.
被引量:10
3
贺存定.
夹缝中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学术认同与学科反思[J]
.文博学刊,2018(2):21-28.
二级引证文献
15
1
宋远航,江燕,赵智勇.
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等教育[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17(2):1-2.
2
刘苹苹,翟军平.
知识经济与“终身教育”[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4):20-21.
3
蔺新慧,王小红,刘永恒.
谈谈新时期企业家心理健康的维护[J]
.商场现代化,2006(06Z):176-176.
被引量:1
4
叶青.
高校激励机制的缺憾与完善[J]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7,28(5):32-33.
被引量:4
5
李迅.
新时期高校德育教学工作面临的新挑战[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26(11):130-131.
被引量:2
6
李为民.
浅谈在高校中实施创新教育[J]
.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5(1):37-39.
7
潘德利.
知识经济与图书馆员角色重塑[J]
.图书馆学刊,1999,21(3):20-21.
被引量:4
8
袁同成.
“期刊承认”VS“共同体承认”:我国学术知识生产动力机制的“悖论”[J]
.学术交流,2010(1):12-16.
被引量:2
9
袁同成.
“期刊承认”与“共同体承认”:我国学术知识生产动力机制的“悖论”[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1(1):26-31.
被引量:14
10
袁同成.
试析我国学术研究的量化考评制度[J]
.北京社会科学,2010(2):104-108.
被引量:3
1
阮晋逸.
论“关系”的多元化倾向:后现代语境下的公关特征嬗变[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20(10):70-71.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1997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