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身体流动与性别不平等: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城市家庭汽车消费 被引量:2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现代社会是个高度流动的社会,流动能力因而也被看作为是一种个体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而汽车是实现身体自由流动的一个重要工具。但是,在父权制意识形态影响之下,借助汽车而实现的身体流动遂有了性别上的差异,通过调查发现,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多数男性总是作为驾驶者,而大多数女性总是作为乘客,并且通常是男性比女性拥有更大的汽车优先支配权;二是男性驾车主要是用于工作,而女性驾车主要是用于家务,尤其是接送小孩。从社会文化层面来分析,造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汽车的性别隐喻和文化编码,另一方面在于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性别界分。
作者 林晓珊
出处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98-203,共6页 Zhejiang Academic Journal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1

  • 1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第10页,欧阳景根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 2皮埃尔·布迪厄.《男性统治》.深圳:海天出版社,2002年.
  • 3尚·布希亚.《物体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 4程维.《中国女性购车比例将上升到35%》,《广州日报》2007年5月21日.
  • 5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 6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 7艾德加·莫兰:《社会学思考》,阎素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3页.
  • 8王志弘.《穿越移动能力的性别界分》,台北: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年.
  • 9杨善华,孙飞宇.作为意义探究的深度访谈[J].社会学研究,2005(5):53-68. 被引量:169
  • 10张萌,孙全欣,陈金川,郭继孚.北京市女性出行行为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8,8(2):19-26. 被引量:22

二级参考文献24

  • 1柴彦威,翁桂兰,刘志林.中国城市女性居民行为空间研究的女性主义视角[J].人文地理,2003,18(4):1-4. 被引量:69
  • 2保尔-汤普逊 覃方明 译.《过去的声音—口述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1978..
  • 3胡塞尔 倪梁康译.《现象学的观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1973..
  • 4霍桂恒.《舒茨》[A].苏国勋主编.《当代西方哲学家评传第十卷·社会哲学》[C].济南:山东人民 出版社,1996..
  • 5克利福德·格尔茨 纳日碧力戈译.《文化的解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973..
  • 6孙飞宇.《论舒茨的“主体间性”理论》(上)[J].社会理论学报,新加坡八方文化创作室,2004,.
  • 7伊格尔斯 何兆武译.《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1997..
  • 8张祥龙.《朝向事情本身,现象学导论七讲》[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3..
  • 9Andrews, Molly, Shelley Day Sclater, Corinne Squire & Amal Treacher 2000, Lines of Narrative: Psychosocial Perspectives.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 10Arksey, Hilary & Peter Knight 1999, Interviewing for Social Scientist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同被引文献61

  • 1杨奇光.技术可供性“改造”客观性:数字新闻学的话语重构[J].南京社会科学,2021(5):118-127. 被引量:28
  • 2时轮,郝德阜,齐向东.高精度的光电式衍射光栅刻划机[J].仪器仪表学报,2001,22(z1):103-104. 被引量:11
  • 3郑震.论梅洛-庞蒂的身体思想[J].南京社会科学,2007(8):46-52. 被引量:26
  • 4Dawar N, Lei J. Brand Crises : The Roles of Brand Familiarity and Crisis Relevance in Determining the Impact on Brand Evaluations [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9, 62(4) : 509 -516.
  • 5Heerde H, Helsen K, Dekimpe M G. The Impact of a Product - harm Crisis on Marketing Effectiveness [ J ]. Marketing Science, 2007, 26 (2) : 230 - 245.
  • 6Pennings J M E, Wansink B, Meulenberg M T G. A Note on Mod- eling Consumer Reactions to a Crisis: The Case of the Mad Cow Diseas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 2002, 19(1) : 91 -100.
  • 7Mizerski R W. An Attribution Explanation of the Disproportionate Influence of Unfavorable Information[J]. Journal of Consumer Re- search, 1982, 9(3) : 301 -310.
  • 8Weiner B. An Attributional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Emotion[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85, 92(4) : 548 -573.
  • 9Riehins M. Negative Word of Mouth by Dissatisfied Consumers: A Pilot Study[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83, 47(1) : 68 -78.
  • 10Folkes V S. Recent Attribution Research in Consumer Behavior: A Review and New Directions [ J ].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988, 14(4) :: 548 -565.

二级引证文献1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