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刑事裁判可接受性的评价因素探析 被引量:8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裁判可接受性的评价因素所涉及的指标应该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其内容在不同的受众或不同的诉讼环境下有着很大的差异。然而,诉讼作为社会纠纷的最终解决机制,其处理结果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为当事人乃至整个社会所接受,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司法尊严以及节约诉讼成本无疑具有重大意义。裁判的可接受性问题总体而言属于一个主观的价值判断问题,但是这些价值判断必然会借助于一些客观指标来进行,因此,对于裁判的可接受性因素的研究主要可以围绕这些客观指标来展开。而这些指标涉及裁判制作者的主观介入程度、裁判受众对裁判结果的心理预期、受众的知悉权是否得到尊重、裁判制作过程的公正性以及裁判本身的形式因素等几个层面,每个层面又都会涉及一些更为具体复杂的因素。对这些因素的梳理整合以及理性化的分析,就是构建裁判可接受性评价机制的切入点。
作者 刘召
出处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75-79,共5页 Academic Exchange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8

  • 1Peter Murphy, Murphy On Evidence, Black Stone Press, 7th Edition, 121.
  • 2易延友.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以裁判事实的可接受性为中心[J].法学研究,2004,26(1):99-114. 被引量:92
  • 3[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M].蒋兆康,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导论:34.
  • 4何勤华,葛洪义,王利明,王立民,范忠信,童之伟,马怀德,徐国栋,张明楷,姜明安,桑玉成.法学家眼中的和谐社会[J].法学,2005(5):3-4. 被引量:28
  • 5[美]戈尔丁.法律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87.
  • 6[德]马克思·韦伯.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160-162.
  • 7[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112.
  • 8Justice William O. Douglas' s Comment in Joint Anti - Fascist Refugee Comm. v. McgTath, see United States Supreme Court Reports (95 Law. Ed. Oct. 1950 Term), 'The Lawyers Cooperative Publishing Company, 1951, 858.

二级参考文献43

共引文献396

引证文献8

二级引证文献19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