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分工与集聚的滨海新区产业空间布局及其发展研究
被引量:1
出处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4-77,共4页
Tianjin Social Sciences
参考文献9
1 D.J. Porteous, The Geography of Finance: Spatial Dimensions of Intermediary Behavior, Aldershot Avebury, 1995, pp. 1-230.
2 张凤超.金融地域运动:研究视角的创新[J] .经济地理,2003,23(5):587-592. 被引量:26
3 陆玉麒,董平.中国主要产业轴线的空间定位与发展态势——兼论点—轴系统理论与双核结构模式的空间耦合[J] .地理研究,2004,23(4):521-529. 被引量:49
4 卢卫.滨海新区的发展优势与环黄渤海经济区的合作前景[J] .天津社会科学,2007(2):80-83. 被引量:5
5 W. Alonso, Location and Land Use,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p. 20.
6 A. J. Scott, Location Processes Urbanization, and Territorial Development: An Exploratory Essay,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1985,pp. 479-501.
7 A. J. Scott, Metropolis: From the Division of Labor to Urban Form ,Pion Limite, 1988 ,p. 25.
8 藤田昌久等.《空间经济学》.梁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7页.
9 H. Haken, Information and Self - orgnization: A Macroscopic Approach Systems, Spring- Verlag, 1988, p. 11.
二级参考文献18
1 张雷.21世纪初长江干流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J] .地理研究,2001,20(5):547-554. 被引量:6
2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金融不是虚拟经济[J] .金融博览,2002(4):39-40. 被引量:1
3 刘宪法.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构想──菱形发展战略[J] .开放导报,1997(Z1):46-48. 被引量:21
4 张荣忠.韩国的东北亚集装箱枢纽港战略[J] .航海,2006(1):12-13. 被引量:2
5 商务部《2005-2007年跨国公司对华产业投资趋势调研报告》.
6 宋海波,顾君忠.面向对象的企业模型OVERM[J] .微型电脑应用,1998,14(3):37-43. 被引量:4
7 陈才,刘曙光.面向21世纪的我国区域经济地理学科理论体系建设[J] .地理科学,1998,18(5):393-400. 被引量:31
8 肖峰.科学技术人学及其论域[J] .科学学研究,1999,17(3):20-24. 被引量:4
9 李树琮.长江经济带与江西生产力布局新格局[J] .长江论坛,1997(4):4-6. 被引量:4
10 林凌,刘世庆.中部崛起:中国区域经济新格局[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0,21(3):10-16. 被引量:12
共引文献75
1 程婧瑶,陈东,樊杰.金融中心和金融中心体系识别方法[J] .经济地理,2007,27(6):892-895. 被引量:12
2 黄俭 ,张平 .沿江地区农地流转与农业产业化发展[J] .农业考古,2005(6):238-239.
3 江强.江苏东陇海产业带空间重构研究[J] .科技经济市场,2007(1):238-239.
4 喻新安,杨兰桥.我国内陆地区增长极的培育与形成——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背景下的区域布局与政策选择[J] .区域经济评论,2013(1):75-82. 被引量:5
5 豆晓利.基于空间模型的中国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溢出作用分析[J] .区域经济评论,2013(6):113-120. 被引量:19
6 袁嫄,武一.“点—轴”理论及其在广东省物流等级划分中的应用[J] .商场现代化,2006(04Z):125-126.
7 周卫民,高慧.论江苏经济发展的弓箭式特征——沿江和沿河开发的比较分析[J] .淮阴工学院学报,2006,15(2):79-82.
8 袁嫄,武一.广东省物流中心空间布局规划探析[J] .珠江经济,2006(5):18-24. 被引量:1
9 朱传耿,王振波.新亚欧大陆桥桥头堡区域空间格局重构研究[J]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2):64-67. 被引量:1
10 吴传清.基于成长三角理论的汉三角区域增长极营造问题探讨[J] .学习与实践,2006(7):22-26.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6
1 陈秀山,邵晖.大都市生产者服务业区位选择及发展趋势——以北京市为案例的研究[J] .学习与实践,2007(10):14-22. 被引量:13
2 H.C.Browning,J.Singelmann.The emergenceof a service society:Demogrphic and Sociological Aspects of the Sec-to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Labor Force in the U.S.A. . 1975
3 Xiaobo Zhang,Ravi Kanbur.What Difference DoPolarization Measures Make?An Application to China. 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Taylor and Francis Journals . 2001
4 陈泽鹏.广州服务业空间布局的实证研究[J] .珠江经济,2007(12):37-44. 被引量:6
5 段学军,虞孝感,刘新.长江三角洲地区30年来区域发展特征初析[J] .经济地理,2009,29(2):185-192. 被引量:19
6 方远平,闫小培,毕斗斗,林彰平.转型期广州市服务业区位演变及布局特征[J] .经济地理,2009,29(3):370-376. 被引量:17
1 王丁,张桂林.重庆: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J] .瞭望,2014,0(40):38-38.
2 夏焱,金文.临安依托生态优势做强高新产业[J] .经贸实践,2012(9):41-42.
3 沈道权.发展特色农业 建设农业强省──广西区跨世纪农业发展的思考[J] .广西民族研究,1998(1):18-23.
4 丁星.工业布局与价格政策浅论[J]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1985(2):64-68.
5 石忆邵.中国农业生产地域分工问题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1994,15(5):284-287. 被引量:5
6 马忠玉,高如嵩.农业区划学科理论体系雏形探讨[J] .经济地理,1991,11(2):79-83. 被引量:6
7 商建初,范方志,杨海水.长江三角洲工业布局探析[J] .统计与决策,2005,21(11S):78-80. 被引量:1
8 杨建国.推进农牧业产业化、促进农牧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 .前沿,1999(7):3-5.
9 李天明.金融保险业支持农村土地流转的实践和思考[J] .当代农村财经,2014(2):26-27. 被引量:5
10 高红莉,张海亮.我国干旱区农业发展可持续性探讨[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6):115-117. 被引量: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