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三期抬升的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研究表明,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于少经历了3人抬升折返阶段,即240-220Ma时由碰撞俯冲而引发的逆冲断层而发生的第一次快速抬升折返;在180-160Ma由岩石圈折沉”作用而引起和第二次快速抬升折返;在135-90Ma由拉张环境及花岗岩浆的侵入而最终使大别山超高压变质碉第三镒抬升和定位于地壳浅处,并随着山体的整体抬升和剥蚀最终出露地表。
作者
葛宁洁
孙卫东
机构地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
出处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A00期71-73,共3页
Acta Geoscientia Sinica
关键词
年代学
大别山
变质岩
矿物组合
分类号
P588.3 [天文地球—岩石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97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39
同被引文献
97
1
肖益林,李曙光.
大别山石马地区榴辉岩P-T-t轨迹及其构造意义[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3,17(3):239-250.
被引量:13
2
杨有根.
晓天组的生物组合特征[J]
.安徽地质,1994,4(4):44-48.
被引量:5
3
周泰禧,陈江峰,李学明,Foland.K.A..
安徽霍舒正长岩带侵入体的40Ar/39Ar法同位素地质年龄[J]
.安徽地质,1992(1):4-11.
被引量:22
4
高大旗.
安徽磨子潭——晓天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的时空分布及火山喷发旋回[J]
.安徽地质,1992(3):20-27.
被引量:7
5
刘育燕,杨巍然,森永速男,足立泰久,杨志华,安川克已.
华北、秦岭及扬子陆块的若干古地磁研究结果[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3,18(5):635-641.
被引量:40
6
陈江峰,董树文,邓衍尧,陈移之.
大别造山带钾氩年龄的解释——差异上升的地块[J]
.地质论评,1993,39(1):17-22.
被引量:26
7
董树文,孙先如,张勇,黄德志,王刚,戴世坤,于邦存.
大别山碰撞造山带基本结构[J]
.科学通报,1993,38(6):542-545.
被引量:108
8
金福全,张廷秀,王家文.
河南固始花园墙组时代的新认识[J]
.地层学杂志,1994,18(4):301-308.
被引量:11
9
董树文,方景爽,李勇,朱洪吉,W. Schneider,H. Breitkreuz,F. Mattern.
下扬子中三叠世—中侏罗世沉积相与印支运动[J]
.地质论评,1994,40(2):111-119.
被引量:33
10
范宏瑞,谢奕汉,王英兰.
豫西花山花岗岩基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J]
.岩石矿物学杂志,1994,13(1):19-32.
被引量:35
引证文献
4
1
柳忠泉,曹高社,黄开权,张建军.
安徽北淮阳复向斜形成时间及其构造意义[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6,26(4):62-68.
2
王松山,葛宁洁,裘冀,桑海清.
南大别石马榴辉岩多硅白云母和石英脉的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
.自然科学进展(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讯),2000,10(11):1024-1028.
被引量:3
3
李超,陈衍景.
东秦岭—大别地区中生代岩石圈拆沉的岩石学证据评述[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8(3):431-441.
被引量:18
4
赵宗举,朱琰,徐春华,周进高,易万霞,沈金龙.
合肥盆地与大别—张八岭造山带的耦合关系[J]
.石油实验地质,2003,25(6):670-678.
被引量:18
二级引证文献
39
1
丁汝鑫,陈国能,周祖翼,许长海.
利用低温热史恢复大别造山带晚白垩世以来的古高度[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2,42(S1):247-253.
被引量:6
2
范小林,陈浙春.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两侧盆地深部过程及古生界油气前景——以川东北盆地和合肥盆地为例[J]
.石油实验地质,2005,27(4):338-345.
被引量:5
3
吉让寿,高长林.
秦岭—大别造山带两侧中新生代构造变格与成盆作用[J]
.石油实验地质,2005,27(5):449-454.
被引量:7
4
张旗,金惟俊,王元龙,李承东,王焰,贾秀勤.
大陆下地壳拆沉模式初探[J]
.岩石学报,2006,22(2):265-276.
被引量:46
5
黄泽光,高长林.
南华北中生代火山岩与前渊盆地[J]
.石油实验地质,2006,28(1):1-7.
被引量:9
6
戴传瑞,张廷山,郑华平,叶舟,梁兴,姜照勇,黄世伟,胡清雄.
盆山耦合关系的讨论——以洞庭盆地与周边造山带为例[J]
.沉积学报,2006,24(5):657-665.
被引量:11
7
邱海峻,许志琴,乔德武.
苏北盆地构造演化研究进展[J]
.地质通报,2006,25(9):1117-1120.
被引量:51
8
许长海,周祖翼,P.Van Den Haute,J.L.Mansy,杨风丽.
合肥盆地构造演化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J]
.石油学报,2006,27(6):5-13.
被引量:20
9
梁积伟,解东宁,何明喜,王志战.
华北盆地南部构造样式分析[J]
.石油实验地质,2006,28(5):414-417.
被引量:23
10
龚俊峰,季建清,桑海清,韩宝福,李宝龙,陈建军.
喜马拉雅中段哲古拉花岗岩中高压麻粒岩包体及其主岩的^(40)Ar/^(39)Ar年代学研究[J]
.岩石学报,2006,22(11):2677-2686.
被引量:13
1
从柏林,王清晨.
中国超高压变质岩研究评述[J]
.科学通报,1994,39(24):2214-2218.
被引量:32
2
唐国英.
冀东金矿床成因探讨[J]
.辽宁地质学报,1990(1):101-108.
被引量:1
3
从地幔返回地表的超高压变质岩[J]
.国外地质科技,1993(1):20-24.
4
王彦斌,王军,王世成.
高喜马拉雅地区聂拉木花岗岩快速抬升的裂变径迹证据[J]
.地质论评,1998,44(4):430-434.
被引量:20
5
赵占元.
北京西山南大寨逆冲断层域构造岩特征及其形成机制[J]
.河北地质学院学报,1990,13(3):275-284.
被引量:3
6
刘学锋.
拉张环境下构造层次的划分[J]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1992,14(1):23-26.
7
汤葵联.
超高压变质作用研究的一些最新进展[J]
.国外地质科技,1995(2):1-4.
8
徐公愉.
新近有关超高压变质作用问题的研究[J]
.吉林地质科技情报,1997(1):9-12.
9
D.赫顿.
花岗岩的应变分析和定位机制[J]
.中国区域地质,1989(3):193-201.
被引量:1
10
洪大卫.
花岗岩的变形构造和定位机制[J]
.岩石矿物学杂志,1989,8(2):120-130.
被引量:6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1997年 第A00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