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古典、新古典收入分配理论比较
被引量: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古典收入分配理论主要以斯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新古典分配理论经萨伊、克拉克和马歇尔的发展,以萨伊的生产三要素论和效用价值论为基础。通过分析,古典、新古典的收入分配理论差异在于受社会经济历史背景的影响。
作者
邹东红
机构地区
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出处
《价格月刊》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84-86,共3页
关键词
收入分配理论
古典
新古典
分类号
F014.4 [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1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15
同被引文献
21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7
参考文献
3
1
裴小革.
论收入分配理论的历史演变和劳动价值论的实践价值[J]
.当代经济科学,2003,25(1):22-26.
被引量:2
2
朱春燕.
西方主流收入分配理论与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比较[J]
.山东社会科学,2005(2):120-122.
被引量:15
3
谢利根.
关于劳动价值理论和收入分配理论问题的若干思考[J]
.浙江社会科学,2002(2):23-26.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
11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C].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页.
4
庞巴维克.资本实证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5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M],第4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6
殷明德:《从价值论到货币论》,上海三联1991年12月第1版。
7
阿·阿西马科普洛斯:《收入分配理论》,商务印书馆1995年8月第l版。
8
[美]保罗·斯威齐:《资本主义发展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6月第1版。
9
[美]J.J.Spielvogel,Western Civilization Since 1300,Western Publishing Company 1997.
10
[英]M·凯恩斯 著,徐毓楠.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商务印书馆,1963.
共引文献
15
1
赵万水.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三条保障线——家庭、土地、政府[J]
.经济体制改革,2006(1):109-113.
被引量:1
2
赵万水.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三条保障线——家庭、土地、政府[J]
.复印报刊资料(农业经济研究),2006(6):108-112.
3
李子芬.
西方分配理论的分化与整合[J]
.生产力研究,2009(1):26-28.
被引量:1
4
龙文权.
我国收入分配的理论创新与构建和谐社会[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2):130-131.
5
康康.
西方收入分配理论回顾[J]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8):175-175.
被引量:3
6
刘娟.
古典与新古典收入分配理论之比较[J]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1,9(3):27-30.
被引量:1
7
郑和平,蒋洋.
收入分配方式研究主要论点综述[J]
.理论视野,2013(7):72-73.
8
李小云,刘向晖.
论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形成与传导机制[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41-47.
9
刘婕.
新剑桥学派分配理论综述[J]
.商,2013(22):260-260.
10
谢民.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对立与统一[J]
.商业经济,2015(2):1-3.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21
1
朱春燕.
西方主流收入分配理论与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比较[J]
.山东社会科学,2005(2):120-122.
被引量:15
2
刘赣州.
论西方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研究范式的演变及启示[J]
.经济纵横,2006(6):46-49.
被引量:12
3
吕文慧.
福利经济学视角下的效率与公平[J]
.经济经纬,2007,24(2):27-30.
被引量:15
4
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77.
5
[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6
(美)克拉克(JohnBatesClark)著,陈福生,陈振骅.财富的分配[M]商务印书馆,1983.
7
(英)A.斯密著,郭大力,王亚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商务印书馆,1972.
8
[英]李嘉图(D·Ricardo) 著,郭大力等.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商务印书馆,1962.
9
[英]李嘉图(D·Ricardo) 著,郭大力等.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商务印书馆,1962.
10
马秀贞.
协调利益关系:西方收入分配理论的合理内核及其借鉴[J]
.攀登(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6):72-75.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4
1
王秀云.
收入分配:理论探析与现实思考[J]
.特区经济,2010(6):109-111.
被引量:5
2
刘娟.
古典与新古典收入分配理论之比较[J]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1,9(3):27-30.
被引量:1
3
鲁春旭.
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分配理论之比较分析[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6,37(1):123-126.
4
王秀云.
收入分配理论的历史变迁及演进趋势[J]
.中外企业家,2011(6X):285-286.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7
1
汪海滨.
李嘉图收入分配理论的现代价值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12(36):22-23.
2
顾海兵.
“中国式收入”的全景观察[J]
.价格理论与实践,2013(7):21-22.
3
江凌云,郁萍,郑洁.
后勤收入分配机制研究[J]
.高校后勤研究,2014(3):44-46.
4
王俊奇,蒋勇.
基于经济学分配理论的利润分配定理探讨[J]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3):53-57.
被引量:1
5
王中兰,李琦,郭连珍.
缩小贫富差距 实现社会公平——浅议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对现实的指导意义[J]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1(5):15-18.
6
吴清.
武汉市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问题、原因与对策[J]
.长江论坛,2015(1):31-36.
7
赵海清.
香港本地出生与非本地出生居民收入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当代港澳研究,2015(3):153-185.
1
冯素杰.
收入分配理论的比较分析:马克思与新古典[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7(2):24-27.
被引量:4
2
陈新新,熊汉富.
消费力构成只在于消费者自身──与消费力“三要素”论者商榷[J]
.湖南社会科学,1998(5):76-78.
3
朱泽滨.
不能把劳动对象排斥于生产力之外[J]
.当代财经,1980(2):84-87.
4
黄贻芳,甘宜沅.
“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符合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J]
.财政与发展,2002,0(24):2-4.
5
刘梅霞.
马克思和凯恩斯的需求理论差异与启示[J]
.大江周刊(论坛),2012(12):16-18.
6
A.B.奥斯特洛夫斯基,孙景宇.
从计划到市场的过渡:中国模式在俄罗斯应用的可能性[J]
.南开经济研究,2004(5):9-12.
被引量:1
7
饶龙先.
凯恩斯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危机成因的理论差异[J]
.商业经济,2008(8):8-9.
被引量:1
8
乌兰夫.
对话现代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J]
.中国经贸导刊,2015(3Z):56-57.
9
涂金坤.
关于生产力要素的新探索[J]
.唯实,1995(5):8-10.
10
刘明越.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熊彼特经济学经济周期理论差异对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的启示[J]
.前沿,2012(15):85-87.
价格月刊
2008年 第1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