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从拉康“镜像说”解读“他者”的含义
被引量:
2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他者"是西方文学理论中一个常见的术语,频繁应用在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和解构主义中。"他者"的建构源自对拉康的"镜像"心理分析,主要是研究拉康理论中"他者"的多重阐释和"他者"与言说主体的构建关系。
作者
黄丽娟
机构地区
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86-87,共2页
Journal of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词
“他者”
镜像说
现象界
象征界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7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199
同被引文献
89
引证文献
24
二级引证文献
66
参考文献
4
1
拉康.拉康选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2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刷馆,1979..
3
罗世平.
殖民(主义)文学的主体性建构[J]
.外国文学评论,2007(3):24-30.
被引量:6
4
王岳川.二十世纪西方哲性诗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二级参考文献
27
1
艾勒克·博埃默 盛宁 韩敏中.《殖民与后殖民文学》[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第273-274页.
2
爱德华·W·赛义德:《东方学》,第135页,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
3
埃德蒙德·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48页.
4
Bill Ashcroft, Gareth Griffiths and Helen Tiffin, Key Concepts in Post-Colonial Studies, London and New York : Routledge, 1998, pp. 8 - 9.
5
Couze Venn, Occidentalism: Modernity and Subjectivity, London: Sage, 2000, pp. 226-227, pp. 86-87.
6
爱德华·W·赛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前言第2页.
7
《文化与帝国主义》.第一、二章(第1-270页).
8
“爱德华·赛义德和《文化与帝国主义》专题讨论会”,载爱德华·W·赛义德.《赛义德自选集》,谢少波、韩刚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83-312页.
9
爱德华·W·赛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12、29页.
10
Rene Descartes, A Discourse on Method: Meditations on the First Philosophy Principles of Philosophy, trans. John Veitch, London: Everyman, 1994, pp. 25-26.
共引文献
199
1
吴钧.
从《周易》的原点看人文精神与新世纪跨文化交际[J]
.周易研究,2002(3):28-34.
被引量:1
2
黄海涛.
关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若干思考[J]
.教育与职业,2005(2):76-78.
被引量:24
3
魏燕.
叙事文学创作主体的重新认识[J]
.外国语,2002,25(4):59-65.
被引量:1
4
李包靖.
黑格尔审美话语的政治性[J]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26(1):28-33.
5
徐继超.
潜在课程·精神文化·学校竞争力——以大学为例[J]
.课程.教材.教法,2005,25(8):30-34.
被引量:4
6
高乾胜.
马克思异化思想的历史演变[J]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1):3-5.
被引量:1
7
莫运平.
建构与解构:诗学研究中的两个维度[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6):101-104.
8
黄玉顺.
“价值”观念是何以可能的?——基于“生活儒学”阐释的中国价值论[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0-17.
被引量:7
9
方汉泉.
“作者的死亡”:一个值得认真思考和探究的论题[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47-53.
被引量:1
10
李爱民.
面向事情本身——从方法角度看黑格尔的辩证法[J]
.社会科学战线,2007(2):21-23.
同被引文献
89
1
梁成林.
焦虑的“直男”——虎扑网络社群的男性气质分析[J]
.中国图书评论,2020,0(1):20-31.
被引量:3
2
邹欣,李佳铭.
共享图式的建构:网络群组文化生成机制研究——基于虎扑“直文化”演变的观察[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3):147-153.
被引量:4
3
李常青.
中国传统节日传播理念创新论[J]
.新闻界,2011(6):23-27.
被引量:5
4
刘伯红,卜卫.
我国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报告[J]
.青年研究,1997(10):19-27.
被引量:20
5
王干.
等待唤醒:来自北国的悲哀——关于《沉睡的大固其固》及其它[J]
.当代作家评论,1988(2):46-51.
被引量:5
6
周良沛.
永远的寂寞──痛悼诗人卞之琳[J]
.新文学史料,2001,0(3):85-90.
被引量:3
7
吴廷俊,郑玥.
电视广告中女性刻板印象解析[J]
.当代传播,2004(5):68-70.
被引量:29
8
张一兵.
拉康镜像理论的哲学本相[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0):36-38.
被引量:79
9
梁春华.
“镜象之谜”——论拉康的“镜象”理论与杜拉斯的印度支那情结之关系[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20(9):57-60.
被引量:4
10
张一兵.
从自恋到畸镜之恋——拉康镜像理论解读[J]
.天津社会科学,2004(6):12-18.
被引量:72
引证文献
24
1
刘伟,闫续.
超越无意识:虎扑网络社群的女性用户使用分析[J]
.新媒体研究,2023,9(15):37-42.
2
邵文硕.
拉康镜像理论的理论来源及其理论构建[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0(3):95-97.
被引量:39
3
曾红.
镜像理论观照下的迟子建小说[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24(3):155-156.
4
周林玲.
论拉康视域下的旅游者动机问题[J]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3):19-22.
5
刘晓清.
甄贾宝玉的镜像对称[J]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上),2012(10):122-122.
6
李华南,郝翠屏.
《傲慢与偏见》女性主义叙事解读[J]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13(1):45-47.
被引量:1
7
史秋菊,彭乐乐.
镜像理论维度下的自我建构及他者认同[J]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4,16(4):48-50.
被引量:3
8
刘双丽,李洋.
简评拉康与弗洛伊德的镜像理论[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0(7):127-128.
9
衡学民.
从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看男性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在细雨中呼喊》与《向苍天呼吁》为例[J]
.学习与探索,2016(12):143-148.
被引量:2
10
张宇.
受众心理与情感距离:《女儿们的恋爱》中的心理学分析[J]
.当代电视,2019(6):19-22.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66
1
袁丽.
以北大学子弑母案为例谈谈青少年的困扰[J]
.心理月刊,2020(1):45-45.
被引量:1
2
黄鸣奋.
大智若愚:科幻电影中的疯狂科学家[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6):118-127.
3
覃美静.
萨拉的神秘镜像:自我的遮蔽与反抗[J]
.芒种,2012(6):167-168.
4
陈婧.
以镜像理论分析《最蓝的眼睛》及《紫颜色》中女黑人自我形象的建构[J]
.文学界(理论版),2012(6):103-104.
被引量:3
5
刘伊俐,徐巧燕.
解读简·奥斯汀女性话语权威的构建——以《劝导》话语和思想表达方式的分析为例[J]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3):299-303.
被引量:2
6
宁一中,刘蓓蓓.
《夜莺与蔷薇》之符号学解读[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44(3):137-142.
7
周晓燕.
由镜像理论看中国“龙”与西方“dragon”的异同[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8(6):1-3.
8
杨开烨.
文学作品的三维镜像世界[J]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5(12):156-157.
9
陈仲义.
现代诗接受“风险”——特点、难点、瓶颈及其有效性[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1):104-113.
10
周俊锋.
20世纪80年代末诗歌“黑夜”意象群的镜像解读[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6,31(11):53-57.
被引量:2
1
庄舒敏.
《墙上的斑点》时间意识的审美分析[J]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3(2):88-89.
2
张义宾.
民间文学中“工具”主题的本体美学阐释[J]
.文史哲,2010(4):128-133.
3
刘志松.
试析姚紫小说《窝拉浪里》的张力结构[J]
.华文文学,1994(1):53-55.
4
冯美.
成长中的“他者”与言说主体之间的构建关系探析——以拉康镜像理论看《我11》中主人公的自我确立[J]
.东南传播,2013(8):98-100.
被引量:12
5
赵一凡,张志扬,章国锋,金元浦,周宪,陶东风,余虹,程正民.
现代性与文艺理论(笔谈)[J]
.文艺研究,2000(2):4-6.
被引量:6
6
孙郁.
王英琦:遗失中的寻找者[J]
.当代作家评论,1993(2):100-104.
7
冯文坤.
女性主体与主体逾越——沈复《浮生六记》的女性主义释读[J]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23(2):52-56.
被引量:5
8
叶君.
欲超越而不得——浅论贾平凹笔下的“象”与“思”[J]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25(3):50-53.
9
张义宾.
《劳山道士》的本体美学批评[J]
.蒲松龄研究,2002(1):16-26.
被引量:2
10
王红蕾.
论庄子的审美境界[J]
.沈阳大学学报,2000,12(1):78-81.
被引量:1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