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刑事和解的伦理维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刑事和解是一种借助私人、民间和社会力量解决刑事纠纷的方式,其赖以存在的伦理基础是复合正义;它具有保护加害人、被害人、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提高诉讼效率和节约司法资源的多重伦理价值。但是,刑事和解从其产生之日起就伴随着可能阻碍刑罚目的的实现、挑战法律平等原则、滋生司法腐败的道德风险。为了避免刑事和解道德风险的发生,必须建立一套有针对性的防范制度。
作者
刘元璋
机构地区
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出处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2008年第12期138-141,共4页
Hubei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刑事和解
犯罪人
被害人
道德
正义
分类号
DF714 [政治法律—诉讼法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33
参考文献
13
共引文献
783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13
1
刘凌梅.
西方国家刑事和解理论与实践介评[J]
.现代法学,2001,23(1):152-154.
被引量:350
2
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
3
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M].李双元,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4
易军.
法律行为制度的伦理基础[J]
.中国社会科学,2004(6):117-129.
被引量:38
5
伯恩·魏德士.法理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6
伯纳德·鲍桑奎.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M].汪淑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7
刘伟.
背景与困境:刑事和解制度的理性考察[J]
.河北法学,2007,25(5):41-44.
被引量:63
8
向朝阳,马静华.
刑事和解的价值构造及中国模式的构建[J]
.中国法学,2003(6):113-124.
被引量:302
9
冯卫国.行刑社会化研究-开放社会中的刑罚趋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0
伯恩特·许乃曼,王秀梅(译),杜澎(译).
刑事制度中之被害人角色研究[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2):118-126.
被引量:82
二级参考文献
133
1
孙昌军,陈炜.
试论英国公司法人犯罪法律价值观念的新变化[J]
.现代法学,1999,21(2):116-120.
被引量:22
2
赖金良.
价值·评价·规范[J]
.哲学研究,1994(2):40-46.
被引量:4
3
张华夏.
主观价值和客观价值的概念及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J]
.中国社会科学,2001(6):24-33.
被引量:38
4
沈晓阳.
论矫正的正义[J]
.攀登(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9(2):24-29.
被引量:4
5
甄贞,陈静.
建设和谐社会与构建刑事和解制度的思考[J]
.法学杂志,2006,27(4):13-15.
被引量:50
6
周光权.
论刑事和解制度的价值[J]
.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5):138-142.
被引量:68
7
[日]安部哲夫.《德国被害人学的产生和发展》[J].被害者学研究,1998,(3).
8
张明楷.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9
[意]贝卡里亚 黄风.论犯罪与刑罚[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10
[日]吉田敏雄.刑事和解与损害恢复[J].刑法杂志,1998,(2).
共引文献
783
1
廖艳嫔,李曾瑶.
先合同责任的法律定位:德国法和英国法的不同路径[J]
.中山大学法律评论,2020(2):59-91.
2
沈晓白.
客观归责论视角下的被害人危险接受[J]
.刑事法评论,2022(2):122-137.
3
张晓萌.
保险契约适合性义务正当性之法经济学分析——兼论对契约自由理论的反思[J]
.私法,2021(2):174-195.
被引量:1
4
李冠煜.
客观归责论的理性反思[J]
.清华法律评论,2021(1):103-124.
被引量:1
5
李莉.
论专利质押评估的基本法律构造[J]
.价格理论与实践,2019(12):112-115.
6
赵晓波.
被害人角色对诈骗罪认定的影响——以针对老年人的会销诈骗为例[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20,0(7):221-223.
7
吴飞飞.
私法决议效力规则构建与解释的法理[J]
.法律方法,2019,0(2):240-257.
被引量:4
8
姜涛.
犯罪赔偿:刑法实现的另一条道路[J]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23-26.
被引量:2
9
汤道刚.
构建和谐社会要重视刑事当事人与相关利益人的关系平衡——倡导以人为本的刑事和解文化[J]
.北京社会科学,2006(S1):108-112.
被引量:2
10
陈欣.
论刑事和解中国化[J]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5):65-67.
被引量:3
1
张娜.
陕甘宁边区预防犯罪之启示——以刑罚目的的实现为视角[J]
.宁夏社会科学,2012(5):109-112.
被引量:1
2
胡耘通.
论土地利用规划的伦理维度与法制检视[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4(3):98-102.
3
曾鹰,唐凯麟.
食品安全监管的伦理失范与构序[J]
.广西社会科学,2013(11):110-114.
被引量:1
4
梁修德.
真假集体辨析的伦理之维[J]
.池州学院学报,2017,31(1):28-32.
5
胡平仁,梁晨.
人的伦理价值与人的人格利益——人格权内涵的法哲学解读[J]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2,30(4):11-24.
被引量:18
6
刘之秋.
刑事和解公正探究[J]
.前沿,2013(5):78-79.
7
朱正余,刘光辉.
论刑事司法的目的与被害人权利的保护[J]
.怀化学院学报,2008,27(4):51-53.
被引量:1
8
蔡一军,李昌.
依法治国视野下刑罚价值理念的融贯与刚性维持研究[J]
.政法学刊,2016,33(2):90-97.
9
刘曼丽.
论乞讨的法律规制[J]
.河北法学,2009,27(10):150-152.
被引量:1
10
石经海,李婉楠.
我国刑事司法中的“量刑交易”现象研究[J]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6,8(4):24-35.
湖北社会科学
2008年 第1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