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非连续性教育在地震灾区学生心理重建中的价值与应用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从人的生存处境出发来理解人与人的发展,理解教育,注重非连续性事件如危机、遭遇、挫折对人自我生成的积极意义,认为教育要引导学生认识他们的生存处境,勇敢地接受生活的挑战,将人生的苦难变成发展的动力,该理论对地震灾区的学生的心理重建具有应用价值。
作者
唐卫平
赵新云
机构地区
湖南衡阳师范学院教科系
出处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1期56-57,共2页
Contemporary Education Sciences
关键词
博尔诺夫
非连续性教育
地震灾区
学生
心理重建
分类号
B849 [哲学宗教—应用心理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87
同被引文献
32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3
1
[德]O·F博尔诺夫著.李其龙等译.教育人类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3.65.63.42.
2
[德]雅斯贝尔斯著 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3..
3
李其龙.
博尔诺夫的教育人类学思想述评[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14(2):30-39.
被引量:41
共引文献
87
1
孙开一,赵士谦.
家庭教育中父母角色的反思与重塑[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20,0(9):157-158.
2
詹小利.
博尔诺夫空间观对教师的启示[J]
.成功,2009(6):134-135.
3
郭晓明.
知识的意义性与“知识获得”的新标准[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2(2):14-21.
被引量:26
4
俞美玉.
写作对于高职生的价值[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22(9):53-54.
被引量:1
5
杨四耕.
教学理解与人文化成——教学诠释学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2(4):9-16.
被引量:13
6
常艳芳.
大学精神的时代表征[J]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4(5):43-46.
7
孙元涛.
“对话式教育”何以可能?——关于对话式教育理论基础的思考[J]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5(3):16-18.
被引量:4
8
龙宝新,折延东.
辨识有效课程,重建课程的“轨道”[J]
.当代教育科学,2006(4):24-26.
被引量:1
9
申卫革,李国庆.
主体间性视界中的教师角色[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8(3):81-84.
10
刘任丰,杜时忠.
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及其对德育的启示[J]
.新德育.思想理论教育(综合版),2006(7):12-16.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
32
1
彭兴蓬.
论遭遇和危机对教育知识传递的作用——读博尔诺夫的《教育人类学》[J]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9,11(4):69-72.
被引量:1
2
崔录,王升平.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批判[J]
.比较教育研究,1984(4):55-60.
被引量:6
3
梦海.
鲍勒诺夫教育学与哲学思想述要(下)[J]
.国外社会科学,1995(9):52-57.
被引量:1
4
梦海.
鲍勒诺夫教育学与哲学思想述要(上)[J]
.国外社会科学,1995(7):61-66.
被引量:3
5
冯建军.
生命发展的非连续性及其教育——兼论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J]
.比较教育研究,2004,25(11):1-6.
被引量:24
6
张更立,刘云艳,郑科红.
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理论对现代幼教的启示[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17(2):76-78.
被引量:4
7
崔随庆.
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思想解读[J]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3(10):36-40.
被引量:2
8
李向红.
从非连续性教育视角看汶川地震后的心理教育[J]
.基础教育研究,2009(4):3-4.
被引量:1
9
唐卫平,刘衔华,吴云鹏.
非连续性教育理论基础的多元视角[J]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0(6):11-13.
被引量:1
10
李宝石.
博尔诺夫遭遇教育思想及其对德育的启示[J]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5):45-47.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1
1
霍巧莲.
国内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思想研究的进展与思考[J]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2(3):82-88.
1
刘娜.
非连续性教育对儿童个性形成的影响[J]
.学理论,2012(26):162-163.
2
化长河.
论非连续性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契合[J]
.语文教学通讯(学术)(D),2011(7):53-56.
3
郑学琴.
女大学生失恋归因与心理调适探析[J]
.云梦学刊,2010,31(5):122-124.
被引量:2
4
朱雁.
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2016,0(9):94-96.
被引量:2
5
刘娟.
试论非连续性教育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01-102.
6
李兴洲.
非连续性教育及其价值探析[J]
.当代教育科学,2003(7):14-16.
被引量:9
7
李万成.
大学生思想品德非连续性教育意义探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6):36-37.
被引量:1
8
于凤银,李银玲.
非连续性教育初探[J]
.江苏教育研究,2003(12):4-7.
9
隋华杰,申寻兵.
学校开展非连续性教育的探讨[J]
.科技视界,2013(28):50-50.
10
张更立,郑庆文,郑科红.
非连续性教育理论:现代幼儿教育的新视野[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16(4):80-82.
被引量:1
当代教育科学
2008年 第2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