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华东电力》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29-129,共1页
East China Electric Power
同被引文献18
-
1童林旭.中国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道路[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1(1):1-6. 被引量:63
-
2童林旭.地下空间与未来城市[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1(3):323-328. 被引量:26
-
3崔洪庆,宁顺顺.废弃矿井充水问题及其研究和治理方法——以美国匹兹堡煤田为例[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7,35(6):51-53. 被引量:12
-
4章安治.煤矸石的地质灾害效应与综合利用途径分析[J].市场论坛,2010(6):57-59. 被引量:2
-
5杨培奇,刘淑梅,何芳军,张建华,石磊.基于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煤矿生态恢复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285-285. 被引量:1
-
6闫海渠.河北省煤矿区地热异常与地热资源开发前景浅议[J].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2000,21(2):147-150. 被引量:3
-
7王瑞青,张春磊.地下采矿条件下坡体移动变形分析[J].山西建筑,2013,39(10):91-93. 被引量:1
-
8常春勤,邹友峰.国内外废弃矿井资源化开发模式述评[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30(4):425-429. 被引量:36
-
9刘汝海,王起超,刘景双.东北地区煤矸石环境危害及对策[J].地理科学,2002,22(1):110-113. 被引量:43
-
10李怀展,查剑锋,元亚菲.关闭煤矿诱发灾害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煤矿安全,2015,46(5):201-204. 被引量:19
引证文献1
-
1任辉,吴国强,宁树正,朱士飞,贺小龙,梁叶萍,王行军,李海丽,耿建军,乔军伟.关闭煤矿的资源开发利用与地质保障[J].中国煤炭地质,2018,30(6):1-9. 被引量:42
二级引证文献42
-
1陈建.A513W型细纱机吸棉管结合件的改进[J].棉纺织技术,2000,28(4):55-56. 被引量:1
-
2王海宁.中国煤炭资源分布特征及其基础性作用新思考[J].中国煤炭地质,2018,30(7):5-9. 被引量:45
-
3张玉峰.关于我国煤炭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中国煤炭地质,2018,30(A01):56-59. 被引量:3
-
4任辉,吴国强,宁树正,贺小龙,刘亚然,朱士飞,乔军伟,王福国,郭爱军,王行军,李海丽.加快关闭煤矿煤层气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煤炭地质,2018,30(11):1-4. 被引量:10
-
5贺小龙,吴国强,朱士飞,乔军伟,王行军.我国废弃煤矿井地质工作重点方向研究与思考[J].中国矿业,2019,28(1):80-84. 被引量:10
-
6李柯岩.关闭煤矿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政策研究[J].中国矿业,2019,28(1):97-101. 被引量:16
-
7任辉,吴国强,张谷春,宁树正,朱士飞,王行军,贺小龙,梁叶萍.我国关闭/废弃矿井资源综合利用形势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煤炭地质,2019,31(2):1-6. 被引量:41
-
8耿建军.基于环境治理的关闭煤矿瓦斯和水资源利用探讨[J].中国煤炭地质,2019,31(4):35-37. 被引量:10
-
9宋炉生,夏为平.龙南县汶龙镇煤矿地热资源应用前景分析[J].江西煤炭科技,2019,0(2):115-116.
-
10张农,阚甲广,王朋.我国废弃煤矿资源现状与分布特征[J].煤炭经济研究,2019,39(5):4-8. 被引量:23
-
1李汉炎.低焓地热资源发电[J].地热能,2001(6):19-20.
-
2国际[J].中国电力教育(下),2008(11):5-5.
-
3陈志刚.浅议如何加强煤矿机械设备管理[J].河南科技,2013,32(9X):74-74. 被引量:2
-
4德国首座地热发电站正式运行[J].矿山环保,2004(1):48-48.
-
5刘时彬.21世纪初中国地热能发展趋势分析[J].地热能,2001(5):8-14. 被引量:2
-
6新西兰确定开发10亿美元的地热项目[J].能源与环境,2011(2):21-21.
-
7王杰.山东章丘鑫岳三号井田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及充水因素分析[J].今日财富,2010(8):207-207.
-
8汤志平.浅谈陆家地矿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成因[J].科技与企业,2012(21):141-141. 被引量:1
-
9钱伯章(编译).国际可再生能源新闻:氢能——加拿大开发“绿色”天然气[J].太阳能,2008(1):55-55.
-
10张广龙.矿井防灭火工作中局部反风和均压通风的应用分析[J].科技风,2014(15):99-99.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