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德性伦理视域中的伪善 被引量:7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伪善是一种无善心却有善行的行为样态,在本质上是良好的善品性与基于此做出的善行为之间的断裂,伪善行为并非必然是一种恶。伪善只存在于德性伦理中。以"善人"作为人性假设以及熟人社会为发生情境的德性伦理面对现实生活时必然会导致伪善的产生。探究合理的德性伦理建设之路是防治伪善的最佳良方:通过合理的社会道德建设、个人道德生活安排以及正确处理好德性与制度之间的关系,伪善现象必能得到有效解决。
出处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7-23,共7页 Nanjing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1

二级参考文献59

同被引文献114

  • 1寇彧,徐华女.论道德伪善——对人性的一种剖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0(6):56-61. 被引量:15
  • 2倪梁康.论伪善:一个语言哲学的和现象学的分析[J].哲学研究,2006(7):91-95. 被引量:26
  • 3闫健.当代西方信任研究若干热点问题综述[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4):156-160. 被引量:9
  • 4黄萍.伪善判定与次序效应的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06,26(6):180-181. 被引量:2
  • 5[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28、128、129、130、127、137、138、127、130、139、139、140、140、144、138页.
  • 6[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2页.
  • 7[英].丹尼斯·罗伊德.《法理的理念》,张茂柏译,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第92页.
  • 8Festinger, L. (1957).认知失调理论(郑全全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 9Bandura, A. (1990). Mechanisms of moral disengagement. In W. Reich (Ed.), Origins of terrorism: Psychologies, ideologies, states of mi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0Bandura, A. (1991).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moral thought and action. In W. M. Kurtines & J. L. Gewirtz (Eds.), Handbook of moral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Vol. 1, pp. 45-103). Hillsdale, NJ: Erlbaum.

引证文献7

二级引证文献3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