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阴常不足”和“阳常不足”
被引量: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文中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正因为他的重要所以关于阴阳的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于阴阳有余于不足的看法也是百家争鸣。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朱丹溪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和张介宾的"阳常不足,阴非有余"理论。
作者
杨建宇
孙永章
范竹雯
李彦知
郑绍明
邢晓彤
机构地区
光明中医杂志社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推学院
出处
《光明中医》
2008年第12期1896-1897,共2页
GUANGMING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关键词
阴阳
朱丹溪@
张介宾@
阳常不足
阴常不足
中医基础理论
分类号
R221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1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9
同被引文献
57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37
参考文献
6
1
郭丽娟.
“阴阳”观念纵横谈[J]
.黑龙江史志,2008(3X):10-10.
被引量:1
2
谢文英.
朱丹溪之“阳有余阴不足论”钩玄[J]
.中医药学刊,2003,21(12):2150-2151.
被引量:3
3
张壮玲.
浅析“阳常有余”与“阳非有余”之争对临床诊疗和养生的指导意义[J]
.中国民间疗法,2007,15(3):3-4.
被引量:2
4
谢文英,李素香,樊岚岚.
张介宾的阴阳论探析[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6,12(3).
被引量:4
5
李华安.到底是阳常有余还是阳常不足.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6,10(3).
6
尤虎.
浅谈朱丹溪、张景岳之阴阳观[J]
.国医论坛,2004,19(4):46-47.
被引量:4
二级参考文献
11
1
方光华.
试论从《易经》到《易传》的理论环节[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0(4):112-116.
被引量:1
2
方光华.
试论道家思想与《易传》的形成[J]
.周易研究,1994(4):40-47.
被引量:2
3
于民雄.
从巫术到哲学:《易传》对《易经》的突破[J]
.贵州社会科学,2004(6):58-60.
被引量:3
4
刘玉平.
论《周易》的阴阳和谐思维[J]
.周易研究,2004(5):65-71.
被引量:36
5
.素问太阴阳明论[A]..中国医学名著珍品全书[C].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2(上部).106.
6
.局方发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1956.9,17.
7
明·张介宾.类经.阴阳类[M].二卷,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9.
8
明·张介宾.类经.阴阳类[M].一卷.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9.
9
明·张介宾.类经图翼·一卷·运气(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59.
10
明·张介宾.类经附翼.求正录[M].三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51,397,440,441,444,447.
共引文献
9
1
童玲,刘焕兰.
论重阳思想在养生理论中的重要性[J]
.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8(S2):46-48.
2
姜德,韩雷晨,周铭心.
朱丹溪临证方药特点的方剂计量学研究[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0,33(12):1394-1397.
被引量:3
3
苏海臣,和金玲.
读《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谈朱丹溪的学术思想[J]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6):130-130.
被引量:6
4
麦舒桃.
张介宾“阳非有余”论探要[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5):1155-1156.
被引量:4
5
王海铭,康静.
论“阳常有余”与“阳非有余”[J]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13(2):6-8.
被引量:1
6
汪文来,鞠大宏,张玲,王震,赵红霞,尹俊县.
从大补阴丸探讨朱丹溪养阴学术思想及其临床应用的现代研究与进展[J]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12):2162-2164.
被引量:9
7
王艳,常惠.
张景岳温补法治疗月经病[J]
.吉林中医药,2013,33(6):576-577.
被引量:2
8
朱近人.
论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33(6):1461-1463.
被引量:24
9
王波,郑旭锐,刘东昊,马松,李叶,李丹.
张景岳“温理脾肾之阴”治痢思想探析[J]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23,45(11):1182-1184.
同被引文献
57
1
黄昀,矫玮,朱晓东,张伟.
久坐腰痛人群核心肌力状态特征及康复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0,37(2):218-224.
被引量:11
2
尤虎.
浅谈朱丹溪、张景岳之阴阳观[J]
.国医论坛,2004,19(4):46-47.
被引量:4
3
焦振廉.
试论朱丹溪对滋阴学说的贡献[J]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11(4):2-3.
被引量:6
4
胡臻.
中医气化理论探新[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5,3(10):24-27.
被引量:6
5
秦生发,蒋应时.
朱丹溪痰证理论学术思想辨析[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5,14(6):326-328.
被引量:4
6
朱立鸣.
论《局方》的功过及丹溪的“发挥”[J]
.中成药,2006,28(12):1806-1808.
被引量:6
7
张景岳.张景岳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124.
8
宋清江,白晓莉,刘红燕.
“阳化气,阴成形”与现代医学的代谢观[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8):572-572.
被引量:73
9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1862.
10
谢立科,张明明.疏肝养阴法治疗干眼病的临床研究[C].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会议暨第五届海峡眼科学术交流会,2011:170-174.
引证文献
5
1
刘莉,黄贵华,纪云西,林华胜,黄丽琼.
中医气化作用与代谢关系的探讨[J]
.湖南中医杂志,2014,30(6):1-2.
被引量:6
2
费冀,陈久毅.
基于“阴常不足”理论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探讨[J]
.亚太传统医药,2014,10(20):30-31.
被引量:3
3
朱近人.
论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33(6):1461-1463.
被引量:24
4
周家程.
王东旭治疗阴虚湿阻型绝经前后诸证经验介绍[J]
.新中医,2017,49(11):192-193.
被引量:4
5
圣宁,杨月月,刘好好,张宗逸,吴欣.
基于“丹溪学说”探讨朱丹溪治疗腰痛的理论基础[J]
.中华养生保健,2023,41(23):65-67.
二级引证文献
37
1
郝文丰,王雅萱,王飞.
试从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论"谈老年养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1(27):275-275.
2
何晶,岳仁宋.
浅析“阳化气,阴成形”与甲状腺疾病的代谢关系[J]
.湖南中医杂志,2016,32(5):162-163.
被引量:6
3
付琳.
滋阴降火法治疗月经先期量少的应用体会[J]
.光明中医,2017,32(5):732-733.
被引量:1
4
郑桃云,石和元,胡慧,王平.
从甲状腺功能探讨中医学元气的作用[J]
.中医杂志,2017,58(8):716-718.
被引量:9
5
陈伟,许宝才.
朱丹溪学说思想及其渊源探析[J]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9):142-145.
被引量:12
6
王仁和,石岩.
金元四大家从“火”论消渴病机理论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2018,45(8):1616-1618.
被引量:11
7
邰东梅,孙迪,郭力铭.
宋代理学对朱丹溪学术思想形成发展的影响[J]
.辽宁中医杂志,2018,45(7):1379-1382.
被引量:8
8
张宇,李兰.
李兰同病异治法治疗绝经综合征经验[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12):71-73.
被引量:3
9
戚灵霞,张晓甦.
张晓甦教授治疗高催乳素血症经验微探[J]
.西部中医药,2019,32(7):51-53.
被引量:1
10
黄珍珍,倪金霞,李苗苗,徐元波,高胤桐.
从“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卵巢早衰的针刺治疗[J]
.环球中医药,2019,12(9):1350-1354.
被引量:6
1
彭银花.
益气温阳法在肝病治疗中的应用体会[J]
.光明中医,2014,29(2):352-353.
2
刘丽芳.
补阴药与补气药中微量元素研究[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04,6(23):7-7.
3
张恩侗.
治病必求于本[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12):59-59.
4
陈刚,冉先德.
《伤寒论》中生姜、大枣同用之效浅析[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6,28(3):36-37.
被引量:5
5
王益平.
中医之阴阳[J]
.现代中医药,2013(5):71-71.
6
黄帝内经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J]
.家庭医学(下半月),2011(2):64-64.
7
商丹.
欲治百病先调阴阳[J]
.东方养生,2014(9):72-79.
8
李成能,代建华,杨波.
试论“脾之阳常不足而阴常有余”[J]
.四川中医,2011,29(12):52-53.
9
赵彬元,梁永林.
《黄帝内经》中“变化”刍议[J]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3,27(4):84-84.
10
吴俊玲,王春燕.
“治病求本”涵义探微[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7(3):179-180.
被引量:4
光明中医
2008年 第1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