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聊斋志异·牧竖》的哲学诠释学解读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本文运用哲学诠释学的理论对《牧竖》中的故事进行"此在性"的解读,发现除了作者蒲松龄在文章末尾点出的写作意图以外,还有其它的寓意,这凸显了文学作品意义解读的多元性以及文本意义大于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这一文学现象可以得出读者"当下性"的理解和解释能够体现诠释的本体论特点。传统认识论基础之上的解读方法即对于作者原意的探求有其局限性:它忽视了读者的"前理解"与文本意义生成的同一性。
作者 张同胜
出处 《蒲松龄研究》 2008年第4期27-33,共7页 Study on Pu Songling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

二级参考文献8

  • 1伽达默尔著 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 2伊瑟尔.阅读过程:一个现象学的论述[A].朱立元译.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第3卷[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 3洪之则.牡丹亭跋[A].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二[C].济南:齐鲁书社,1997.
  • 4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编.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上册[C].北京:中华书局,2002.
  • 5黄生评语.仇兆鳌.杜诗详注:卷23[M].北京:中华书局,1979.
  • 6杨继昌.国朝诗话[M].清诗话续编:第五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 7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凡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 8袁世硕.清代《西游记》道家评本解读[J].文史哲,2003(4):150-155. 被引量:12

共引文献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