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旅游区旅游资源基本态势与开发方向
被引量:14
出处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05-111,共7页
Economic Geography
二级参考文献17
-
1黄成林,人文地理,1995年,10卷,2期
-
2黄成林,人文地理,1993年,8卷,4期,57页
-
3张海鹏,中国十大商帮,1993年
-
4金其铭,中国人文地理概论,1990年
-
5张岩,青年地理学家,1989年,4卷,4期,36页
-
6吴建华,徽学通讯,1989年,65页
-
7团体著者,徽州地区简志,1989年
-
8王恩涌,文化地理学导论,1989年
-
9萧扬,文化学导论,1989年
-
10段渝,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2期,100页
共引文献107
-
1陈田,虞虎,王甫园.迈向可持续目标的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研究[J].中国生态旅游,2021,11(1):78-94. 被引量:9
-
2黄薇薇,沈非.寓心于居——徽州民居中徽人若干精神文化特征浅析[J].宿州师专学报,2004,19(1):108-109. 被引量:1
-
3杨凯凯,曾伸,朱睿.国内山岳型旅游地规划研究综述[J].经济地理,2006,26(S2):6-9. 被引量:6
-
4蒙可泉,林中衍,罗成.广西大瑶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及其评价[J].广西林业科学,2004,33(2):102-106. 被引量:11
-
5王献溥,于顺利,方伟伟.论实现生物圈保护区目标和要求的基本途径[J].资源环境与发展,2013(4):5-8. 被引量:3
-
6朱国兴.地域传统文化与旅游发展的理性思考——以徽州文化为例[J].人文地理,2002,17(3):78-81. 被引量:10
-
7袁兴中,刘红,高天刚.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J].生态学杂志,1995,14(4):36-40. 被引量:48
-
8孙向阳,周青,李进军.山西省庞泉沟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及其评价[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6,18(2):16-23. 被引量:23
-
9马乃喜.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问题[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26(2):171-175. 被引量:41
-
10黄晓凤,顾署生,应国庆.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初步研究[J].江西林业科技,2006,34(1):18-21.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92
-
1许春晓.湘桂旅游网络接触圈建设的初步研究[J].社会科学家,1999,14(6):32-35. 被引量:2
-
2郑海.现代旅游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J].社会科学家,1998,13(3):37-42. 被引量:15
-
3丁家钟,贺云翱.长江文化体系中的吴越文化[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998,35(4):69-72. 被引量:31
-
4赵振斌.双休日休闲旅游市场特征及产品开发[J].人文地理,1999,14(4):46-49. 被引量:49
-
5陈彦光,王义民.论分形与旅游景观[J].人文地理,1997,12(1):66-70. 被引量:58
-
6严迪昌.徽人与近四百年间吴地文化[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0(4):86-94. 被引量:8
-
7楚义芳.关于旅游线路设计的初步研究[J].旅游学刊,1992,7(2):9-13. 被引量:44
-
8贾祥春.旅游文化的特点及其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9(3):83-87. 被引量:66
-
9张凌云.试论我国度假区的市场定位和开发方向[J].旅游学刊,1996,11(4):5-9. 被引量:23
-
10卢村禾.关于建设皖南旅游区的几个问题[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1986,16(2):39-44. 被引量:5
引证文献14
-
1许春晓.旅游业省际网络建设的理论与案例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3(3):44-49. 被引量:1
-
2唐继刚,杨达源,董杰,舒肖明,周彬.地区旅游业应对外部竞争环境的策略组合[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1(2):102-104. 被引量:3
-
3金世胜,庄志民.皖南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6(2):23-29. 被引量:3
-
4朱芳.基于聚集分形的皖南旅游区空间结构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0,22(1):94-99. 被引量:4
-
5吴媛媛.文化旅游视角下苏南、皖南的区域分异与整合[J].特区经济,2010(12):55-56.
-
6张光生.皖南生态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构想[J].资源开发与市场,1999,15(6):374-375. 被引量:2
-
7陈麦池,黄成林,王栋.皖南旅游区旅游形象整合及其营销[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5):64-69. 被引量:1
-
8祁资.发展海南滨海旅游业开发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7(S1):150-154.
-
9吴文浩,方亮.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旅游转型升级路径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5):13-15. 被引量:5
-
10夏健红,尹德涛.辽宁省旅游资源的市际差异研究[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1,18(9):27-32.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207
-
1禄树晖,王昱鑫.乡村振兴背景下西藏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优化研究[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4):85-91. 被引量:5
-
2李月辉,冯秀,周锐,胡志斌.基于道路廊道的辽宁省旅游景区(点)空间格局分析[J].生态学杂志,2006,25(8):963-968. 被引量:11
-
3李亚洲.基于空间结构分析的南京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1,23(5):178-181. 被引量:5
-
4张华.旅游目的地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研究——以岳阳为例[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0,1(2):48-59.
-
5乔学忠,王延彬.桂林市旅游空间结构分析[J].消费导刊,2009,0(1):3-4. 被引量:2
-
6袁俊,鲁励夫.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研究——以石首市为例[J].襄樊学院学报,2004,25(5):77-81. 被引量:12
-
7黄金火,吴必虎.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模式与优化——以西安地区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5,24(1):116-126. 被引量:115
-
8章锦河,张捷,李娜,梁琳,刘泽华.中国国内旅游流空间场效应分析[J].地理研究,2005,24(2):293-303. 被引量:195
-
9章锦河,张捷,刘泽华.基于旅游场理论的区域旅游空间竞争研究[J].地理科学,2005,25(2):248-256. 被引量:123
-
10刘佳,张捷,顾朝林.旅游规划中空间竞争与区域合作研究——以江南六大古镇为例[J].人文地理,2005,20(3):79-83. 被引量:44
-
1陆林.旅游地居民态度调查研究──以皖南旅游区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1996,11(4):377-382. 被引量:165
-
2胡召芹,刘陆,吴信值.皖南与皖中旅游区发展的新思路[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25(1):159-163. 被引量:2
-
3潘辉,朱磊,徐永红.基于共生理论的皖南国际文化旅游区竞合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3(9):56-57. 被引量:4
-
4陆林.皖南旅游区布局研究[J].地理科学,1995,15(1):88-95. 被引量:117
-
5刘法建,章锦河,陈冬冬.皖南旅游区观光旅游线路的空间分析[J].旅游学刊,2007,22(12):66-70. 被引量:26
-
6沈幼平,黎泽潮,笑书郁郁.黄山脚下的突围——皖南黄山周边地区旅游开发中的广告策略[J].旅游时代,2006,0(12):40-43.
-
7陈麦池,黄成林,王栋.皖南旅游区旅游形象整合及其营销[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5):64-69. 被引量:1
-
8王振东.建设以黄山为中心的皖南旅游区规划世界级的风景名胜地[J].旅游学刊,1999,14(3):46-49. 被引量:5
-
9牛自成,张宏梅.乡村自驾车旅游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皖南旅游区的实证分析[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29(2):21-25. 被引量:1
-
10课题组.黄山旅游经济增长研究[J].安徽省情省力,2012(4):14-16.
;